夫差為什么不殺勾踐?勾踐是怎么死的?
午夜搭車
勾踐與夫差,這是兩個人們很熟悉的名字,都是春秋時期的一國之君,一個是越國,一個是吳國。勾踐為了復(fù)仇,忍辱負重十幾載,慢慢地發(fā)展越國,等到終于有能力的時候,一舉滅掉了曾經(jīng)讓他備受恥辱的吳國。我們不妨就做一次事后諸葛亮,為什么夫差在打敗了越國之后,沒有直接殺了勾踐,反而還要將他留下來?夫差身為一國之君,他難道就想不到后來會有這么一天嗎?
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最經(jīng)典的就是兩位國君勾踐和夫差的故事了。先來說說勾踐。越國國君允常之子,因為身處春秋時期,各個霸主地位超然,允常自然也想成為其中一員,于是就瞄準了鄰居吳國,兩國之間常有戰(zhàn)爭摩擦。雖然史籍對允常的記述很少,然而從零星、散見于各類文獻中的有關(guān)材料,仍可看出允常是越國歷史上第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是越國霸業(yè)活動的開創(chuàng)者、奠基者。
允常死后,因為有大臣把持越國大權(quán),勾踐頗費了一番功夫才奪到王位,而這個時候,因為吳國聽說允常已死,便趁機進攻,結(jié)果被勾踐打敗,時任國君的吳王闔閭也因為重傷而死,之后,繼任者就是闔閭的兒子夫差。
夫差,吳國君主,因為父親闔閭之死,與越國結(jié)下深仇大恨,起兵攻打越國。這一次,勾踐沒有延續(xù)上一次的勝利,敗給了吳國,被迫之下向吳國求和,自己還到吳王身邊做下人,,取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之后,終于被釋放回國,開始了他的復(fù)仇大計。這之后,便是我們所熟悉的“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了。
如果要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明白,為什么夫差這段時間,或者在打敗勾踐之后就直接殺了他,吞并越國,反而還要將他留著,這不就是養(yǎng)虎為患?難道只是因為勾踐的求和,夫差就心軟了?
其實,這還要從大環(huán)境下來說。春秋時期,我們很少聽說有哪個國家吞并哪個國家,即便是有,也都存在于一些大國與小國之間,而吳越兩國都是大國,相互之間打個架,只要把對方打趴下也就夠了,春秋時期多少還有君子之風(fēng),即便是打仗,也不會說直接就沖著滅國而去,這一點,與后來的戰(zhàn)國完全不一樣。
所以,夫差第一是抱著這種心態(tài)來對待越國和勾踐,勾踐求和只是另一個原因。但是誰也沒想到,勾踐日后回了國,不斷發(fā)展國力,最終竟然將吳國滅國,自己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也正是因為勾踐的這種舉動,使得“滅國”成為戰(zhàn)爭的目標,這也正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旋律了。
由此看來,夫差多少還有些君子之風(fēng),然而勾踐,就實實在在是一個復(fù)仇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