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真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嗎?《三國志》是不是正史?
傻B戰(zhàn)斗機
《三國演義》是小說,是后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很多人都認為,西晉時期陳壽的《三國志》才是正史,才更加真實。然而也有人提出,盡管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三國志》也未必就有那么高的史料價值。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三國志》當中又有什么內(nèi)容引起這樣的討論呢?
1.《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是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成為“前四史”的杰出歷史學著作。由于種種條件限制,陳壽作品十分簡略,后來裴松之為其做注,使內(nèi)容充實了不少。
陳壽原本任職于蜀漢政府。蜀漢政權滅亡后,陳壽前往洛陽,在西晉政府中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陳壽很早就有為自己所經(jīng)歷的歷史留下史料的打算,所以《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恰好當時魏、吳兩國已經(jīng)有不少相關材料,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這些作品都是后來陳壽寫作依靠的基本材料。而蜀漢方面卻缺乏史書,《三國志》中蜀漢部分的十五卷是基本陳壽自己撰寫而成。
2.對于《三國志》的評價
后世對于《三國志》有不少很好的評價,想必大家已經(jīng)看過不少,我們不再冗述,主要來聊一聊《三國志》作為一本史書的缺陷。
首先即是《三國志》的內(nèi)容太過精簡,由于史料和成書環(huán)境的限制,陳壽的原書很是單薄。所幸裴松之為此書做注時將大量史料補充其間,即使是裴松之本人認為存疑的材料他也照單全收,留待后人自行考辨。
其次,就《三國志》本身的結構和編排特點而言,缺乏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而想要了解這一時期的典章制度,則需要借助《后漢書》和《晉書》來做補充。
3.《三國志》是否可以作為正史
最后,在史實和著作態(tài)度方面而言,《三國志》因當時政治條件、陳壽個人私仇以及其所參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在部分史實方面記載有曲筆。
魏書部分所主要參考王沈所著《魏書》,《史通·直書》批評《三國志》和《魏書》對于司馬家族對諸葛亮的作戰(zhàn)不利閉口不言,有失史家之風范。清代學者錢大昕為何晏辯誣,批評《三國志》記錄不實,指出陳壽這幫人因為何晏與司馬懿有過節(jié),所以給寫的傳記多有污蔑之詞,而何夔、鄭渾、裴潛、杜畿、衛(wèi)覬、賈逵等人由于其后代入晉顯達,他們的傳記則頗多溢美之詞。
《三國志》對于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粉飾,這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度龂尽芬浴笆瘛狈Q呼劉備建立的的政權,則顯示了陳壽顯示魏晉的正統(tǒng),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國號“漢”。而按照史書編撰慣例,必須以國號相稱呼,陳壽以“蜀”代“漢”,違反了史家客觀中正的原則,備受后代學者之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