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清宮劇泛濫?其他朝代很少有后宮???
雅野馬
現(xiàn)在一說到“后宮劇”,劇情牽涉到后宮的,基本上人們能想起來的,都是一些清宮劇,時代背景設(shè)定在清朝時期的電視劇,其他朝代的并不多,就算有也不會很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現(xiàn)象是很奇怪的,畢竟我國封建王朝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然而卻只有清朝后宮劇最火爆,一直拍也一直有人看,不管是什么題材都有人看,這是為什么?為何就只有清宮劇最為泛濫?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近幾年來清宮劇真的是泛濫成災(zāi)。當(dāng)然,這其中有一定高質(zhì)量的,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魚龍混雜的。從這個現(xiàn)象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清宮劇可以泛濫成災(zāi)?為啥其他朝代的后宮很少改編成電視劇呢?小編總結(jié),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1個原因:清朝是封建社會中最后一個,以皇權(quán)思想為主的封建王朝。實際上,現(xiàn)在有很多名勝古跡以及很多文獻資料,還有很多視頻資料,都可以很真實的反應(yīng),清朝時期的生活習(xí)俗,以及后宮的各種事情。而作為現(xiàn)代人,覺得清朝距離,現(xiàn)在實際上時間不是太久,所以,看清宮劇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是其他朝代所不能相比的?,F(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dāng)時西方人拍攝下來的清朝人的影像。
第2個原因:影視劇也有跟風(fēng)的現(xiàn)象。當(dāng)然這種跟風(fēng),也不是單純的跟風(fēng)。比如,清朝的皇帝被戲說的次數(shù)最多,由此創(chuàng)作人員就會根據(jù)這一點延伸到清朝的后宮。以及最近幾年清宮劇確實很火,所以帶動了一大批演員與導(dǎo)演都樂意去做清宮劇,這是市場決定了。
當(dāng)然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有好處,有壞處的好處就是可以得到很不錯的酬勞,壞處就是站在電視藝術(shù)上講這樣缺少創(chuàng)新性,并且很多清宮劇的質(zhì)量其實并不過關(guān),只是為了撈一杯羹而已。這樣反而不利于電視業(yè)的發(fā)展。
以上兩個原因就是為什么清宮劇,總是這樣泛濫成災(zāi)的原因。其實小編認為,這個現(xiàn)象并不好,因為這太過于商業(yè)化,雖然刺激了經(jīng)濟的增長,但是從長遠考慮,經(jīng)濟是可以由其他行業(yè)來補充的,但是電視藝術(shù),只是電視藝術(shù),如果做不到藝術(shù)二字,那么時間長了,就只有商業(yè)了。這其實是一個特別可悲的現(xiàn)象。
17世紀40年代,世界歷史上的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fā)生。在歐洲的不列顛群島,英國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而在遙遠的東方,八旗鐵騎浩浩蕩蕩,殺入了山海關(guān)。
對于滿清南下的影響,坊間議論紛紛,有人對它抱以肯定態(tài)度,有人則怒斥:“誤中華三百年”??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為中國清宮劇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讓我們把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許多老百姓剛剛有了彩電,也是第一次接觸到了清宮劇。經(jīng)典作品有《細說乾隆》、《宰相劉羅鍋》,《戲說乾隆》講的是乾隆皇帝微服出巡的故事,該劇將冒險、英雄、愛情三大元素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觀眾印象深刻?!对紫鄤⒘_鍋》描述劉墉的一生,從科舉考試到告老還鄉(xiāng),一輩子與和珅斗智斗勇,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然后是《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同樣掀起了收視狂潮,特別是《還珠格格》第一部、第二部,收視率都在50%以上,最高時甚至有60%多,每年暑假,湖南衛(wèi)視幾乎都會重播,如果實在是無聊,又沒有更好看的電視劇,可以回味回味,打發(fā)時間。
以上提到的電視劇基本都是戲說,離史實非常遙遠。這時,所謂的“正劇”來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陸續(xù)播出,它們都是以帝王為主角展開劇情,但要說符合史實,那真的遠遠談不上。比如《康熙王朝》,孝莊皇太后竟然會說:“我孝莊如何如何”,“孝莊”明明是死后追封的,生前怎么可能說出這樣的話呢?還有,康熙與蘇麻喇姑青梅竹馬,甚至想封她為妃,可事實上,蘇麻喇姑是太皇太后的陪嫁丫鬟,長玄燁四十歲,一個奶奶輩的人,根本不可能和康熙談什么戀愛,否則康熙的口味得多重呀;《雍正王朝》里,雍正是個大勞模,一輩子憂國憂民、勤勤懇懇,最后積勞成疾,累死在辦公桌上,這也有過度美化的嫌疑。不過,當(dāng)電視劇看看還是很不錯的。時至今日,康、雍兩劇仍然被許多電視臺重播。
進入10年代,穿越題材的清宮劇突然火了起來。在此之前,穿越劇也并非沒有,但故事背景很少發(fā)生在清朝。比如《尋秦記》,講的是項少龍和秦始皇的故事,萬萬沒想到:秦始皇原來是個“冒牌貨”;項羽是項少龍的兒子;焚書坑儒另有原因……再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小玩子與大明皇孫朱允炆談了一場戀愛,怪不得朱允炆不知所蹤了,他來到了21世紀……10年代比較火的穿越劇是《宮鎖心玉》、《步步驚心》,晴川先愛上四爺,后愛上八爺;若曦先愛上八爺,后愛上四爺;八阿哥的生母良妃也是穿越的,還給康熙生了個孩子……
再往后,就是宮斗題材的清宮劇了?!墩鐙謧鳌?、《延禧攻略》、《如懿傳》等等。幾年前,雍正皇帝在后宮忙的不可開交,天天和妃嬪們親親我我,你儂我儂;今年換人了,乾隆突然忙了起來,在花叢中身心俱疲。
說到這里,許多人就有疑問了,能火爆三十多年、推陳出新、長盛不衰,清宮劇到底有何魔力?投資方也不傻呀,他們愿意花錢拍,看中的是回報,如果收視率慘不忍睹,市場上也不會有那么多清宮劇了。歸根結(jié)底,還是觀眾們喜歡看、愛看。
每次清宮劇播出,總會有許多其他朝代的粉絲抱怨,怎么不拍拍大唐?怎么不拍大明?怎么不拍春秋戰(zhàn)國?清宮劇雖然名為清宮劇,也不是清朝每個時期都能獲得編劇的青睞,擔(dān)任男主最多的,還是康熙、雍正、乾隆,像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登上熒屏的次數(shù)明顯更少。
之所以如此,在于這三位帝王的特殊性。第一是時間近,康熙死于1722年,乾隆死于1799年,距今只有兩三百年,時間越近,能夠保存下來的資料越多,編劇更容易上手。而且時人的思想、觀念、服飾、言談舉止也更易被今人接受。第二是知名度高,提起這三位皇帝,老百姓多多少少都知道點,不管是正面的的“康乾盛世”,還是負面的文字獄、閉關(guān)鎖國。第三是發(fā)生的故事多,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有擒鰲拜、平三藩、攻臺灣、御駕親征、雅克薩之戰(zhàn)等事跡;雍正在位十三年,親歷了九子奪嫡、整治虧空、誅殺年羹堯、攤丁入畝、大義覺迷錄等;乾隆執(zhí)政六十三年,也有“十全武功”、寵幸和珅、英使訪華等經(jīng)歷,轟轟烈烈、跌宕起伏,都是良好的素材呀。
皇宮里過著什么樣的生活,絕大多數(shù)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正因為神秘,所以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有朝一日走出宮門,會經(jīng)歷哪些離奇的事情,也是大家疑惑的;紫禁城,還有一個更加鮮為人知的地方——后宮,對此,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打紫禁城,有兩三個武裝份子潛逃進了后宮,侍衛(wèi)們正要搜查,被一幫太監(jiān)攔住,他們說:你們不能進,只有我們這樣的人才可以。可見常人是沒有機會進入后宮的。再說,后宮是什么地方?是皇后、妃嬪們住的地方,皇帝和他的大小老婆發(fā)生了什么,涉及到兩性關(guān)系,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
清宮劇的出現(xiàn),正好滿足人們的需求。哦!原來清朝皇帝住這樣的地方,妃嬪們穿這樣的衣服。侍寢前,要泡個花瓣澡,然后被子一裹,由太監(jiān)背到皇帝的寢宮;完事了,還要做記錄,避免被戴綠帽子?!墩鐙謧鳌防?,那些爭寵、滑胎的手段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想要生個皇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此外,清宮還留下了許多歷史疑案:順治皇帝有沒有出家?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康熙是不是被雍正害死的?乾隆南巡期間,有沒有尋花問柳,導(dǎo)致皇后剪發(fā)?傳說中的香妃,到底是何方神圣?同治皇帝英年早逝,真得了梅毒?對于種種問題,后人也是非常想了解的,但這些都屬于宮闈秘事,難以定論。清宮劇可以按照自己的邏輯,對謎題作出相應(yīng)的回答,雖然未必客觀,但也是一種揭秘,使觀眾心內(nèi)心的疑惑得到了解決。
許多人厭惡職場,反感里面的爾虞我詐,可到頭來,又不得不留在職場,因為要生存。房貸、車貸、教育支出、醫(yī)療開銷……你為什么不生孩子?因為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你為什么吃泡面、喝二鍋頭、用拼多多?因為沒錢消費了!沉重的生活壓力使人們喘不過氣來,急需放松心情。一些清宮劇幽默、詼諧,為都市百姓釋放了壓力。
《還珠格格》,小燕子效仿香妃吸引蝴蝶,沒想到引來的是蜜蜂;《宰相劉羅鍋》,大臣們都說麒麟下凡了,實際上就是條狗而已。《李衛(wèi)當(dāng)官》,大部分都是《雍正王朝》的原班人馬,主角徐崢,自帶喜感。一個個滑稽的情節(jié),使觀眾忍俊不禁、開懷大笑,心中的壓力自然而然獲得了緩解。
工作之余,就是愛情、家庭,清宮劇對這些內(nèi)容有細膩的演繹,讓人感覺真實、貼近生活?!犊滴跬醭繁M管是部男人戲,也存在許多愛情故事、家庭糾葛,蘇麻喇姑喜歡伍次友,最終卻無法如愿,伍次友哪敢與天子搶女人呀!太后讓蘇麻嫁給皇帝,她抗旨不遵、出家修道;寶日龍梅為了報父仇,拒絕大阿哥的追求,一心想要嫁給康熙;康熙深愛容妃,卻因為太子問題,不得不把她一貶再貶,可是在容妃死后,又下令將看過她洗馬桶的太監(jiān)全部殉葬。藍齊兒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同樣因為利益,被迫嫁給了葛爾丹,丈夫死后,與父皇漸行漸遠,令人唏噓?!缎⑶f秘史》,大玉兒在丈夫皇太極、情人多爾袞、兒子福臨之間,進退維谷,糾結(jié)萬分;《金枝欲孽》、《大清后宮》等電視劇講的就是后宮,家庭戲、感情戲更是少不了的。
對于清宮劇的熱播,也有許多觀眾并不買賬,譏之為“辮子戲”。滿人南下時,規(guī)定“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漢人頭上的辮子,就是一種被征服的象征。清宮劇的泛濫,傳播了奴性意識,面對妃嬪,宮女、太監(jiān)天天喊“奴才,奴婢”,面對皇帝,大臣們也以自稱“奴才”為榮。李衛(wèi)和小翠生了孩子,取名“李忠四爺”,不光他自己,李家的世世代代都要為主子盡忠,雍正聽后大喜過望,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建議改名為“李忠”。
還有,對歷史不了解的人,容易把清宮劇當(dāng)作史實,從而對人物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比如看多了《雍正王朝》,會認為雍正是個難得的勞模皇帝;看多了《甄嬛傳》,會以為雍正天天忙碌于后宮,是個風(fēng)流的天子;《還珠格格》看多了,會覺得乾隆就是張鐵林那樣的,常常瞪著大眼,忙于老婆、女兒那攤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