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免官為什么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的來歷典故介紹
悄然結(jié)束
古代官員被罷免,一般會稱作“丟了烏紗帽”,以至于傳到現(xiàn)代依然適用,那這個烏紗帽究竟有著怎樣的來歷呢?烏紗帽最早在民間屬于很平常的一種便帽,后來慢慢發(fā)展為給官吏佩戴的帽子。東晉時期就有官員戴烏紗帽,但直到隋朝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官服的一部分。到了唐宋已經(jīng)十分盛行,明朝后烏紗帽正式成為當(dāng)官的代名詞。所以官位沒了,烏紗帽自然也就沒得戴了。
在古裝電視劇和戲劇里,我們常常會看到官員頭上戴著有兩翅的帽子,這種帽子就叫“烏紗帽”。如今,在人們的口頭語中,有一句話叫“小心你的烏紗帽”。就是說,對于那些欺下瞞上的官員,那頂“烏紗帽”,隨時會被摘掉。那么,這“烏紗帽”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烏紗,是古代官帽的名稱。有文獻(xiàn)記載:烏紗帽最早出現(xiàn)在東晉。東晉成帝時,凡在宮里做事的人,都要戴上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不過,當(dāng)時還沒有“帽”這個稱呼,而是叫“烏沙”。這頂“烏沙”,當(dāng)時只是仆人們的穿戴。晉朝的貴族們都是戴著高高的白色紗。后來,南朝宋明帝時,有個叫王休仁的官員,為了標(biāo)新立異,把一塊黑紗的四邊扎起來,做了一頂與眾不同的帽子。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帽子在街上走的時候,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簡單,樣式大方,所以人們開始仿制著戴起來這種帽子。
到了隋文帝時期,“烏紗帽”一詞開始出現(xiàn)。根據(jù)《通典》的記載:“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沙帽,自朝貴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币馑际钦f,由于隋文帝喜愛戴烏紗帽,無論王公貴族還是低級小吏,都跟著趕起時髦來。到了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甚至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不過,皇帝和百姓都戴著同樣的帽子,身份不好區(qū)別。于是,隋文帝就定下了一條規(guī)矩: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來區(qū)別官職的大小。一品的玉飾有九塊、二品八塊、三品七塊、四品六塊、五品五塊、六品以下及老百姓的烏紗帽就不準(zhǔn)裝飾玉飾了。
到了宋代,“烏沙帽”終于定格為官員的專利。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了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了烏紗帽的樣式:官員的烏紗帽兩邊各加一個翅。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會忽悠忽悠地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當(dāng)然會看得清清楚楚。此外,趙匡胤還要求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qū)別官位的高低,免得高級別的大臣覺得自己與低級別的官員沒有分別,心里不舒服。趙匡胤這份機巧的心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堂之上,果然秩序井然。
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做出規(guī)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lǐng)衫,束腰帶,但皇上就不用戴了。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jìn)士,也可以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了官員的一種特有的標(biāo)志。
清初順治皇帝入關(guān)時,收留了很多明代的降臣。為了籠絡(luò)人心,清廷允許地方官員繼續(xù)穿明代的朝服,戴明代的烏紗帽。等到清室政權(quán)鞏固之后,清廷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為紅纓帽,只是人們?nèi)匀涣?xí)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了官位的代稱了。
時至今日,我們?nèi)詫⒘T官稱為“丟了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