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像?有什么區(qū)別嗎?
欺煙
我國的方言可以說是非常多的了,即便是在同一個地區(qū),不同的村落之間方言都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盡管大體相同,但是發(fā)音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然而在一些并不是同一個地區(qū)的地方,有些方言卻非常相似,比如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兩種方言是有些相似的,那么究竟是不是這樣呢?為什么會相似,又有什么不同?
1.四川話和武漢話大同小異
四川方言與武漢方言之間確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尤其是聲調的特征(也就是俗稱的講話“調子”)大同小異——武漢話、“四川話”陰平都是高音,陽平都是低音,上聲都是中音,去聲都是先低音、后略微抬高。
下面,具體對比武漢話聲調與成都話聲調:
武漢:陰平55,陽平213,上聲42,去聲35。
成都:陽平55,陽平21,上聲42,去聲213。
大家按照上述調值,試著發(fā)出武漢話、成都話的聲調,確實大同小異。(兩者的去聲發(fā)音具體調值有明顯區(qū)別,成都話的去聲偏低。)
由于聲調是漢語發(fā)音的一個鮮明特征,人們判斷一種方言究竟是哪個地方的、屬于哪個方言系統(tǒng),往往第一印象是根據其聲調。例如,北方多數方言的聲母韻母系統(tǒng)差別并不大,但是,正是由于聲調的不同,人們一下子就能夠聽出,張三說的是西安話,,李四是河南人,王五來自東北……同樣道理,武漢話與四川方言的相似,很大程度是來自聲調給人們以“好像差不多”的印象。
四川多數方言與武漢話之間的相似性不僅僅是在聲調方面,而且,聲母韻母系統(tǒng)、詞語的相似性也較大——都缺乏韻母eng、ing,聲母里沒有zh、ch、sh,基本上都是l、n不分,都把“馮”讀成fong,“朋”讀成pong,“夢”念成mong……
2.為什么這么像
原因:屬于同一個方言家族——西南官話。
需要說明的是,四川方言與武漢話相似性很大,并不意味著是“武漢人說四川話”,也不是“四川人說武漢話”。
兩者之所以相似,是因為,川渝方言與武漢等許多地方的方言同屬于一個方言大系統(tǒng)——西南官話,它們之間是漢語中的“旁系近親屬”關系,形象地說,相當于“堂兄弟姐妹”關系。
西南官話在古代后期才形成,形成之后,內部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雖然也有很多分支,不過,差異性不是太強烈。因此,西南官話內部的大多數分支(包括湖北武漢話、大多數的川渝方言、湖北宜昌話、湖北荊州市區(qū)話、湖北恩施話、貴州漢語方言、廣西桂柳方言、云南漢語方言、湘西漢語方言、陜南大多數方言等等),大體上,聽起來都感覺“有點像”。
3.湖北省各地方言與川渝方言的相似程度
從西南向中南、向東遞減,武漢話已經處在湖北省境內西南官話的東端,與川渝方言的相似度已經很有局限。
附帶說一下,在湖北省境內的西南官話諸方言中,與川渝方言最相似的其實并不是武漢話。武漢話沒有兒化音。武漢話把“人”讀成len。武漢話把“母”念成mong,把“書”字念成“需”、把“出”念成“渠”、把“豬”念成“居”(長沙話也這樣)。武漢話說“冒得”(沒有)、“么樣搞的”(怎么搞的)……這些發(fā)音及基本口語詞與川渝方言大不一樣。
湖北境內的方言中,從西南向中南,與川渝方言最相似的是鄂西南的方言,西南角恩施州方言與重慶東部方言之間相似度非常高,其次是宜昌話,也頗具川味。再其次是荊州城區(qū)方言。
雖然武漢話并不是最典型的湖北省西南官話方言(其不少語言特征帶有湖北省東部的地域特色,甚至與湘語發(fā)音有某些相似處),但是,提到湖北省境內的西南官話方言時,武漢話(而不是恩施話、宜昌話)往往被首先拿來作為舉例。我個人覺得,這可能是由于武漢是特大城市,總的知名度遠遠大于恩施、宜昌,于是,人們分析湖北的西南官話時,第一反應就是武漢話,而不是更具西南官話典型性的恩施話、宜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