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1300多年的空白期發(fā)生了什么?
優(yōu)柔寡斷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了,為什么說歷史上有一段時間長達1300多年的空白期呢?我們知道,古代的每個朝代都是有歷史記載的,有很多的史書可以供后人們?nèi)チ私膺@段歷史,那這1300年的空白期又是處于什么時間的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長的一段時間的空白期,在這1300年的時間里面究竟又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這段時間是因為沒有歷史記載,還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一直不為人所知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1.1300年的空白期是怎么回事
在近現(xiàn)代考古學出現(xiàn)之前,中國歷史上存在著長達1300多年的空白時期。對于這1300年的歷史,雖然也有一部分史書有過記錄,但遺憾的是,這種記錄,多是后世的杜撰,甚至不乏虛構(gòu)成分,這導致這1300年的神秘感更為嚴重了。這1300年歷史,是從軒轅黃帝時代開始計算的。按照《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是五帝時代最早的君主。
同時《史記》還提到,軒轅黃帝年輕的時候,天下共主是神農(nóng)氏,只是神農(nóng)氏衰落無法讓天下服從,于是軒轅氏得以上位。那么,神農(nóng)氏和軒轅氏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司馬遷沒提到神農(nóng)氏的來歷?這些,司馬遷可謂語焉不詳。而儒家典籍《禮記》則將五帝時代稱之為“大同社會”,認為人人平等,百姓無不飽暖,沒有欺詐和壓迫,百姓幸福指數(shù)很高,但是,現(xiàn)代考古學卻表明:
那時候的華夏處于石器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饑餓中掙扎,這種情況,又怎么能視為幸福?因此可見《禮記》說的不能相信。五帝時代的夏朝存在了四百年,這四百年的歷史,也充滿了太多讓人無法相信的記載。比如《尚書》記載,啟在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候,使用了戰(zhàn)車。而現(xiàn)代考古研究得出結(jié)論,戰(zhàn)車這種工具,大約是商朝中期甚至更后才出現(xiàn)的。
那么,在商朝立國的前四百年時間里,啟從哪里得到的戰(zhàn)車?這又讓人覺得,《尚書》對于夏朝的記載,實在太不可信。終究,夏朝四百年是空白的。夏朝之后的商朝前后存在了六百年。在儒家典籍記載中,殷商王朝也是一個奉行仁愛的王朝,包括《史記》中,也有對殷商君主賢明的記載,但是,殷墟被發(fā)現(xiàn)后,儒家典籍的記載再度遭到推翻。
殷商是一個熱衷殉葬的王朝,時常殺戮成百上千的奴隸和俘虜用于祭天,甚至殷商貴族還有食用人肉的習慣。而這些,是儒家典籍從未提到的。從此可見,殷商的太多真相是不為人知的。甚至在明末,明朝人眼里的商朝,已經(jīng)成為鬼怪遍地,可以上演封神故事的奇異王朝了,從這也可以看出,正因為夏商王朝空白太多,才成為衍生神話的最佳時代。
商朝之后的西周前三百年,也存在了大量的未知和空白。比如周穆王到底在位多久,繼位年紀多大,迄今為止依舊迷霧重重。這長達1300年的空白,直到公元前的842年才宣告結(jié)束。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的紀年有了可靠性,歷史也開始真正連貫起來,之后的每一年、每個月份,發(fā)生了什么事件,都有著詳細記錄。這一年,在史書上,叫做“共和元年”。
2.空白期是如何形成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光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就距離如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建立夏朝的人叫做啟,他的老爹就是功蓋華夏的“大禹治水”的那個“禹”。夏朝的建立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夏以前的事跡充滿了神話色彩,夏以后的中國才算步入了半信史時代。
“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故事似乎流傳甚廣,但這些畢竟是神話傳說。按照《中國人史綱》的定義,有文字或文物能反應當時社會實際生活的時代才算信史時代。據(jù)史料分析,信史時代和神話時代之間有1500多年的漫長歲月,然而這段時間似乎有些“真空”的感覺,因為只能依靠傳說故事來彌補。然而這還不算什么,在后來的夏、商、周甚至還出現(xiàn)了比“真空”更“空”的“空白期”。
夏、商、周3代已步入了“半信史時代”,而夏商之間有500多年的空白期,商周間也存在著600多年的空白期。在這幾段空白期內(nèi),文獻并沒有記下當時發(fā)生了什么,同時也沒有出土文物來填補那段時期的空白。因此這段空白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畢竟當時已不再是神話傳說時代了,照道理這段時期所發(fā)生的事情應該屬于歷史,值得人們?nèi)ヌ剿鳌?/p>
那么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呢?先來看夏朝。華夏族的大英雄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從此中國開始進入半信史時代。然而這個時期并不是統(tǒng)一的王朝。據(jù)歷史學家考證,這個時期的中國其實存在很多小的國家,比如有窮國。其實客觀來說,這個時候所謂的國家還不如說是部落更加準確。
夏啟名姒啟,他爹大禹名姒文命。當時的華夏部落首領舜把位子傳給了禹,而禹的兒子則建立了夏。這些就是夏朝的500多年空白期唯一可以確定的史實了。有盛必有衰。夏衰落后,商在首領湯的帶領下開始興起并強大。夏桀殘暴不仁,因此湯成功滅夏,商取代了夏??墒俏墨I上僅記載了湯的孫子太甲繼承了大統(tǒng),再后來就沒然后了。
在長達60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看不到商朝的動向,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國的歷史上開始出現(xiàn)了準確的紀年。這一年發(fā)生了一件事,叫共和新政。當然,關于這段歷史到底講的啥,史學界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說,講的是西周時期的一場政變,周王權(quán)力被架空,兩個權(quán)臣一同執(zhí)政,所以叫“共和”。但由于缺少其他佐證材料,故而缺乏說服力。
3.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進入了短暫的共和時期。該年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西周共和時期是指周厲王逃離鎬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個時期,即約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間。前841年(一說前842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間(前841~前828)的政權(quán)。有兩說,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zhí)政,稱共和;一為共伯和執(zhí)政。周厲王胡暴虐侈傲,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勸諫,指出榮夷公好“專利”(霸占土地山川的產(chǎn)物),會釀成大難,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執(zhí)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誡執(zhí)政諸臣,不可“專利作威”,否則國人將“為王之患”,也未得結(jié)果。國人對厲王不滿,“謗王”,厲王大怒,命衛(wèi)國之巫監(jiān)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厲王仍不聽。經(jīng)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難。
厲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jié)束。僅見于《史記·周本紀》。
一說厲王出奔后,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wèi)國。此說見于《竹書紀年》與《呂氏春秋·開春》,但與《史記.衛(wèi)世家》記載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