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zhàn)中清軍的損失大嗎?
捆綁的心
說到松錦之戰(zhàn)其實也還是挺有意思的一場戰(zhàn)役了,這場戰(zhàn)役可以說很厲害了,明朝和清朝都投入了有接近十幾萬的人數(shù)了。前前后后打了有將近兩年,最后明朝也算是敗了,明朝敗得很慘,那么作為敵人清朝,他們的損失又有多大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wǎng)友別錯過了!
在這次大戰(zhàn)的起初階段,清軍損失也是挺大的。
明將袁崇煥死后,清軍數(shù)次深入明朝腹地,明朝毫無辦法,眼睜睜地看著在北方防線的防務情況被摸得一清二楚。
不過,滿洲要實現(xiàn)自己的霸業(yè),就必須打破所有山海關外的明軍城關。
雖然清軍就數(shù)次繞關而入,殺入長城防線內。又通過對諸蒙古部落征伐和收服,已經形成了對直隸地區(qū)的戰(zhàn)略包圍。但因為有山海關與幾個關外城市的存在,清軍的戰(zhàn)略迂回總要面臨被抄后路的危險。
但袁崇煥死后,“邊事益無人矣”,北方防線上的明軍就缺乏統(tǒng)一的調派指揮,無法對清軍多次迂回入關而組織起戰(zhàn)略性的打擊。
這種情況下,皇太極決定拔除掉這些隨時都可能產生威脅的關隘。
1639年2月,皇太極首先發(fā)動對錦州的攻勢,決意要啃掉這個山海關外的最后的硬骨頭。
但經過熊廷弼和袁崇煥兩代邊將構筑起來的堅固防線,仍然給不擅長攻城的清軍添了不少麻煩。
清軍一開始沒有帶上足夠的炮兵。數(shù)月攻城戰(zhàn),非但沒有拿下錦州,反而折損了不少部隊。
這是清軍遭受的第一次損失。
皇太極效仿大淩河之勝的方式,停止強攻,轉而用騎兵騷擾周邊農業(yè),切斷錦州的外援。
錦州明將祖大壽經歷過大凌河戰(zhàn)役,他戰(zhàn)前就儲存了可供全城守軍三年之用的糧食,根本不怕短期的圍困。
相持到6月,皇太極下令多爾袞去指揮攻打錦州事務。
多爾袞到任,發(fā)現(xiàn)清軍士氣低落。就下令后撤30里,以輪換的方式作戰(zhàn),輪流回家。結果,祖大壽趁機打開缺口,又運了一批糧食入城。
皇太極聞訊大怒,撤銷了多爾袞的指揮權,還罰款降職,派濟爾哈朗去接替指揮。
濟爾哈朗親自帶人,四面布營,深挖壕溝,圍困錦州周邊地區(qū)。每個營地之間,也挖出長壕隔斷,日夜巡邏。圍得水泄不通。
“駐扎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
濟爾哈朗又派人偷偷買通城中的蒙古將領,打開了城門。 最終,祖大壽被迫撤到內城。以火炮防御。守軍向朝廷求援。
“填壕毀塹,聲援斷絕”,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p>
崇禎皇帝接到錦州告急,調集了十余萬人的兵力、四萬多頭騾馬和三千多門的各式火炮和充足的彈藥,全部交給薊遼總督洪承疇,并調來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這8個總兵的部隊,歸洪承疇指揮。
洪承疇也知道清軍鐵騎的厲害,吸取薩爾滸戰(zhàn)役分兵多路的教訓,就下令全軍集結在一處緩慢向前步步推進。
戰(zhàn)初,洪承疇派前鋒去攻打濟爾哈朗的松山右營。明軍攜帶了大量大將軍炮。盡管性能比較落后,仍然給清軍造成很大殺傷。明軍先鋒占據(jù)了清軍部分營地。濟爾哈朗被撤職。多爾袞再次返回前線指揮戰(zhàn)役。
“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吳三桂英略獨擅,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zhàn)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這是清軍遭到的第二次損失。
但10萬大軍糧餉消耗太大,洪承疇又不肯速戰(zhàn)速決,窮到要當褲衩的大明朝廷壓力山大。
而明朝境內發(fā)生了很糟糕的事情,鎮(zhèn)壓義軍得心應手、百戰(zhàn)百勝的孫傳庭被崇禎關進大獄后,原本已經被招安的張獻忠等人,降而復叛。他們趁著洪承疇帶著主力去與清軍作戰(zhàn)之際,不斷地騷擾各地。曾被洪承疇打得半死不活的李自成,也重出江湖,攻入河南,把福王燉了湯。
兵部尚書陳新甲很清楚崇禎皇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和暴虐無情。他只好要求洪承疇快戰(zhàn)快決。陳新甲進言崇禎,認為洪承疇只要快速進攻,就必能獲勝。
崇禎想成為扭轉乾坤的千古一帝,又恰逢明軍初戰(zhàn)告捷,而洪承疇躊躇不進令他疑心頓起。 于是,他下令洪承疇速戰(zhàn)速決,一戰(zhàn)定江山。
陳新甲又給洪承疇增派了三萬兵力,明軍在數(shù)量上就有了優(yōu)勢。洪承疇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爐上。
“陳新甲趣之,未免輕進以頓師”
挨了皇帝一頓訓斥,又得到了兵力補充,監(jiān)軍張若麒又催得緊,“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于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洪承疇再沒有什么動作就恐怕要惹禍上身了,只好放棄原定的穩(wěn)扎穩(wěn)打,“逼以車營,毋輕戰(zhàn)”,逐步推進的計劃。
7月26日,明軍推進到乳峰山一帶,決戰(zhàn)正式打響。
洪承疇突然改變戰(zhàn)術,讓對面的清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舉進攻,除了上級壓力外,也是因為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壓制對手。
當時,明軍攜帶了3273門的各式火炮和彈藥。有新式紅夷大炮,也有仿造的佛郎機炮。但大多數(shù)是土制的大將軍炮為主。
紅夷大炮的技術趕得上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世界先進水平,但弗朗機可能只是15世紀后期的中世紀晚期水準。至于性能更差的大將軍,就只能到英法百年戰(zhàn)中去尋找歐洲遠親了。
多爾袞下令八旗軍隊發(fā)起全線沖鋒。
根據(jù)經驗,明軍的野戰(zhàn)能力很差,總是躲在車陣后方,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武器還擊。但這一次,清軍吃了大虧,被明軍一陣炮火覆蓋,傷亡慘重,多爾袞無奈下令部隊后撤60里。
這是清軍遭受的第三次損失。
由于明軍缺乏大規(guī)模的野戰(zhàn)突擊能力,清軍得以從容撤退,再次扎營固守。多爾袞向皇太極請求增援。
皇太極氣得流了鼻血?!吧闲屑?,鼻衄不止”,他怒火萬丈,率領所有余下的軍隊,星夜兼程趕往乳峰山。
這樣,清軍就總共有七萬老滿洲部隊,科爾沁為首的三萬東蒙古軍隊,還有兩萬漢軍,共計十二萬人馬參戰(zhàn)。與明軍相比,絲毫不落下風。在戰(zhàn)斗力和戰(zhàn)斗經驗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為了在火力上與明軍抗衡,清軍還將登州兵變后叛降的孔有德所部的精銳炮兵,全部帶上了。雖然在火炮數(shù)量上遠少于明軍,卻有37門紅夷大炮,還征調了大量民夫運輸大炮和彈藥。
清軍的紅夷大炮不僅數(shù)量更多,質量也更好。
增援清軍趕到了乳峰山。皇太極一邊流鼻血,一邊觀察明軍防御。發(fā)現(xiàn)明軍后衛(wèi)不足,就下令扎營在松山和杏山之間,并且在王寶山、壯鎮(zhèn)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等處扎營。每個營地都深挖壕溝,斷絕交通要道,將明軍全部包圍了起來。
洪承疇看到八旗的陣勢后大驚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圍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當?shù)?。鑒于明軍普遍守強攻弱的特點,他將主要進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雙方開始了一場炮戰(zhàn)。
明軍這邊雖然有三千多門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遠程威脅的只有6門紅夷炮。
清軍情況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憐,卻有37門重型紅夷大炮。配備的炮手也是經過洋人教官認真培訓的。
明軍的炮兵陣地上,硝煙四起,震耳欲聾,炮聲隆隆。但幾千發(fā)炮彈,都落在清軍營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軍營地的,則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戰(zhàn)陣,校準手法很差,沒有幾發(fā)能中命中目標。
清軍這邊聲勢雖然不大,每次發(fā)射都只有37枚炮彈。但每一枚炮彈都能飛到明軍的陣地,由洋人教官訓練出的炮手也更能準確的命中目標。
技術有差距,結果自然不同。
明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紅夷炮也被擊毀了兩門。
清軍趁著明軍被牽制在松山,派出奇兵突襲,拿下了附近的筆架山,奪取了明軍的糧草。
糧草失陷,明軍上下陷入恐慌。他們只剩下了三天的補給?!耙蝠A乏,議回寧遠就食”。
21日,突圍失敗后,明軍主帥大帳內,諸將商議分兵突圍,由總兵王廷臣帶領左路明軍突圍,總兵馬科帶領右路明軍突圍,等到晚上7點左右,同奔寧遠。
得知消息,明軍上下軍心瞬時崩潰。
總兵王樸未待時到,搶先開溜。明營頓時全軍炸營,各路人馬爭相奔逃,場面混亂之極。步兵和騎兵都在自相踐踏,隨處可見遺棄的弓箭和盔甲。“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
皇太極早知明軍必會突圍。他下令蒙古騎兵前往海邊埋伏。左右兩翼的部隊埋伏在各個路口。
“且戰(zhàn)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
半夜,吳三桂、王樸帶人跑到了海邊,正好掉進了清軍精心編制的口袋中,被打得丟盔棄甲,往杏山方向逃去。跟著后面的其他人見勢不妙,改道逃往海邊,希望通過海路逃回寧遠。
等候已久的蒙古騎兵趁勢殺出,直接沖進了毫無戰(zhàn)心,魂飛魄散的明軍隊列之中。
天色已晚,明軍急于逃命,竟然爭相跳入海中,希望搶到幾艘漁船活命。
第二天,清軍清掃戰(zhàn)場,發(fā)現(xiàn)大海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和馬的尸體,飄在海面上,場面蔚為壯觀。
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吳三桂和王樸,又在高橋遭遇清軍伏兵。激戰(zhàn)過后,二人損失慘重,逃回了寧遠。其余的明軍除唐通等少數(shù)人外,也基本上全軍覆沒。
此夜一戰(zhàn),明軍13萬大軍幾乎全部報銷。僅被清軍斬首的就有53780人,數(shù)以萬計的潰兵跳海淹死。
“輕進頓師,進不能突圍,退不能善后,形見勢絀,遂使重臣宿將選率驍騎,十萬之眾,覆沒殆盡”
洪承疇帶領殘軍撤入松山城中,上書求援。
崇禎怒不可遏,但無力支援。松山一役,十幾年剿匪鍛煉出來的將領和部隊,損失大半。余下的殘余也被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牽制,根本無力馳援。
為了解救洪承疇,崇禎命令順天巡撫楊繩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軍赴松山解圍,可是,“皆斂兵不敢出”。
洪承疇組織了幾次突圍,都被清軍的壕溝所阻,清軍不但挖了壕溝,還在上面放木樁并系上鈴鐺,安排訓練過的戰(zhàn)犬蹲守。
時間流駛,“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糧盡。松山副將夏成德叛變。
1642年2月18日晚上,清軍攻城,夏成德放清軍入城。
激烈的巷戰(zhàn),明軍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級軍官被殺。洪承疇和祖大樂等人,連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戰(zhàn)結束。
被俘的洪承疇和祖大樂先后剃發(fā)歸順清朝。
被困三年的祖大壽聽聞松山失陷,也開門向清軍投降。
最后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在這次歷時近三年的戰(zhàn)役中的損失狀況:
清軍繳獲:
清軍從松山繳獲紅夷炮5門,發(fā)熕炮2門,大將軍炮146門,二將軍炮737門,三將軍炮1237門,行營炮200門,佛郎機33門。
錦州繳獲紅夷炮7門,發(fā)熕炮1門,子母炮3門,大將軍炮18門,二將軍炮147門,三將軍炮176門,行營炮33門,佛郎機12門。
塔山繳獲紅夷炮1門,發(fā)熕炮2門,大小將軍炮409門,佛郎機37門。杏山繳獲紅夷炮2門,大將軍炮6門,二將軍炮122門,行營炮182門,佛郎機65門。
總共大小火炮3583門。
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明軍傷亡:
其中洪承疇潰敗進松山的大概有四萬人,之后有八萬人突圍失敗,八萬人中三萬人逃回寧遠,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補充進四城。之后洪承疇組織突進的數(shù)萬人突圍,結果全被海潮淹死,至1642年四城失陷時僅剩一萬多明軍,因此最后一次突圍失敗后,四城估計也就剩2~3萬人。
明軍最后的精銳,總共約十三萬人,清軍斬殺五萬三千多人,吳三桂率將近三萬人逃脫。海潮淹死和流散將近三萬人,降清一萬多人。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shù)萬計。海中浮尸漂蕩,多如雁鶩?!?/p>
洪承疇為首百余將領和3600余殘兵被俘。
錦州失守,祖大壽降,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王樸問罪死。
“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豹殧赝鯓恪?/p>
清軍傷亡:
四品以上武官戰(zhàn)死:一品2人, 二品2人 ,正三品15人, 從三品2人 ,正四品14人 ,陣亡議政大臣一名,副都統(tǒng)3名。
清軍士卒傷亡估計有萬余人。
對于清軍的總量來說,這樣的傷亡也算很慘重了。
戰(zhàn)爭前期,雙方傷亡相差還不算很大。當皇太極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后,洪承疇部被圍,明軍傷亡劇增。
此戰(zhàn)之后,“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xù)御,而廟社以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