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托是在哪一次戰(zhàn)役中一戰(zhàn)成名的?揭秘蘇捷斯卡戰(zhàn)役
消魂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黑暗時期,為了反法西斯的最終勝利,世界上不少的反法西斯斗士們血染沙場,他們那些獻身精神指導現在都讓很多人都感動不已。這其中位于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斯拉夫軍民則是展現出了超強的抵抗能力。今天小編就累給大家講一講二戰(zhàn)中范圍將作戰(zhàn)中最為經典的戰(zhàn)役之一“素杰斯卡戰(zhàn)役”,看看為何這場戰(zhàn)役會成為鐵托的成名之戰(zhàn)。
一、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
1943年初,德軍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對東歐和巴爾干半島的抵抗力量進行了血腥的絞殺。處在巴爾干半島核心區(qū)域的南斯拉夫正是斗爭的中心,以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為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軍正在全國各地與納粹和傀儡政權進行著殊死的斗爭。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打退了四次納粹對其的圍剿。
前四次的反圍剿作戰(zhàn)進行的十分艱難,人民軍雖然丟失了位于波斯尼亞的根據地和游擊隊的“首府”比哈奇,但是人民軍主力轉移至黑山,對德軍和意大利軍重要的交通路線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對這樣的局面,德軍指揮部氣急敗壞,命令東南線指揮官羅爾將軍于1943年5月6日,對人民軍展開進行第五次圍剿作戰(zhàn)。
為了消滅鐵托和他率領的人民軍主力,德軍可算武裝到了牙齒。負責的作戰(zhàn)的指揮官呂斯特將軍不僅保留了前四次圍剿作戰(zhàn)時的兵員裝備,而且還被允許授權指揮駐扎在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的意大利威尼斯師、費拉拉師和陶里嫩塞師,親納粹的保加利亞也派出了2個團進入黑山,另外還有15000名納粹扶植下的“偽軍”配合作戰(zhàn)。為確保最終的勝利,從德國本土還特意調來了德軍總參謀部直屬的特種作戰(zhàn)部隊——勃蘭登堡團。參與圍剿的德軍和德國仆從軍總兵力達到130000人,這還不包括南斯拉夫游擊隊沒有的空軍。
反觀人民軍這邊,一共只有16000人,另外還有4000多名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傷病員。在人數對比上,人民軍與虎視眈眈的敵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人民軍的全體指戰(zhàn)員在鐵托的領導下,士氣高漲,決心一定要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為了迷惑人民軍,德軍以秘密的方式進行集結。就連他們的盟友意大利人也是在戰(zhàn)役即將開始的時候才得到通知。這對南斯拉夫人民軍最高統(tǒng)帥部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意外,鐵托在此時正在和英軍代表團會晤。甚至為了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鐵托還通過電報商談與蘇聯代表團何時來訪。
5月8日,當人民軍正在討論如何進攻科索沃和塞爾維亞邊境的時候,期間突然傳來德軍即將集結的消息。但由于沒有可靠的情報保證,許多人都沒有相信這個情報。直到5月15日,德軍飛機和地面部隊開始進攻之時,許多人才明白第五次的圍剿作戰(zhàn)正式開始了。
二、不拋棄也不放棄
戰(zhàn)爭打響后,人民軍遇到了一個巨大難題,由于陣中擁有4000多名傷病員,對突圍行動產生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沒有這些傷病員,人民軍跳出包圍圈是有足夠的時間。但鐵托和最高統(tǒng)帥部不會拋棄這些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決定帶領這些傷病員一同突圍。因此在戰(zhàn)斗中鐵托親自下令在保證傷病員安全的前提下,隊伍按照要求進行撤退戰(zhàn)斗。
人民軍的第一個敵人居然不是德軍,而是一直與之為敵的塞族“切特尼克”武裝,由于奉行極端的民族主義,切特尼克多次與人民軍產生沖突,即使他們也曾是反對侵略的一方。戰(zhàn)爭開始后,在德軍的支援下切特尼克與人民軍進行了殘酷的作戰(zhàn)。
雙方在利姆河和德里納河展開了多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人民軍在不利的局面下,多次依靠地理優(yōu)勢對敵人進行打擊。但由于武器的劣勢,加之傷病員的增多,人民軍高層下令部隊向北突圍,前往波斯尼亞進行作戰(zhàn)。作為先頭部隊,人民軍無產者第一旅率先在富察地區(qū)與德軍展開激戰(zhàn),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在戰(zhàn)爭開始前,根據鐵托的請求,英美組成的一個軍事指導團被派往當地協(xié)同人民軍進行作戰(zhàn)。但由于時間延誤,人民軍花費了大量時間等待英美軍事指導團的到來,這使得撤退的時間大大地延后了。
三、血戰(zhàn)到底
時間來到1943年5月底,在富察地區(qū)的戰(zhàn)爭讓人民軍死傷慘重,人民軍想在當地突圍的目的已經很難達到,最終人民軍選擇了蘇捷斯卡河谷作為最后的突圍地點。為了取得河谷的控制權,通往河谷的武切沃高地成為了必須攻占的關鍵點,無產者第二旅成為了先頭部隊負責高地的戰(zhàn)斗。第二旅的士兵經過浴血奮戰(zhàn),將德軍趕進了蘇捷斯卡河谷中,成功占領了武切沃高地。
德軍此時發(fā)現人民軍將會在蘇捷斯卡河谷進行突圍,于是集結兵力向河谷進發(fā)。在這危急關頭,人民軍最高統(tǒng)帥部決定將部隊分為兩部分:人民軍最高統(tǒng)帥部率領第一師和第二師以及十個旅渡過蘇捷什卡河向波斯尼亞方向突圍;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會指揮第三師和第七師會同六個旅掩護傷員返回渡過塔拉河向桑夾克撤退,同時命令波斯尼亞的部隊向南挺進,從背后打擊敵人,以便于主力部隊突圍。
與此同時,鐵托向蘇軍高層提出援助的請求,但蘇軍此時正在烏克蘭的庫爾斯克與德軍進行作戰(zhàn),于是很委婉地拒絕了鐵托的請求。與此英美軍事指導團向英軍請求空襲的請求也被駁回,人民軍因此陷入了孤軍奮戰(zhàn)的不利局面。
1943年6月6日,在埋藏了所有的重型武器之后,分成兩路的人民軍全體士兵開始渡河。德軍與此同時向蘇捷斯卡河谷的上游發(fā)動了進攻,守衛(wèi)在此處的游擊隊達爾馬提亞第二旅第二營與德軍開始了殊死搏斗,幸存的士兵在6月8日向最高統(tǒng)帥部的電報中說:“德國人用越來越強大的兵力越來越瘋狂地沖擊,我們人員傷亡達三分之二,但是你們仍可以指靠我們,就當我們的編制是滿員的。”由于傷病過多,掩護傷員的第二集團無法渡過塔拉河,于是傷病員重新返回跟隨第一集團進行前進,第二集團負責掩護。
1943年6月9日,德軍特種部隊通過無線電偵察發(fā)現了人民軍總部的位置,于是派飛機對總部所在地區(qū)進行了瘋狂的轟炸,轟炸中,英軍使團負責人斯圖爾特少校陣亡,總司令鐵托也被炸傷,最高統(tǒng)帥部遭到了巨大損失。
6月10日,無產者第一旅在旅長萊基奇的率領下,全旅排成戰(zhàn)斗隊形向德軍第369師在巴利若維茨的防線發(fā)起沖鋒,占領了陣地。無產者第一師也在旅長波波維奇率領下于1943年6月12日成功越過富查-卡利若維克公路,殺出了包圍圈。
在第二批突圍部隊即將突圍時,鐵托再次向共產國際發(fā)去了電報,電報中鐵托寫到:“我們處境艱難,敵人在攻擊我們。在我們向波斯尼亞中部和東部前進的路線上,敵人奪取了所有的高地并構筑了工事,在這些高地上敵人配置了火炮、機關槍和部隊,其主力部隊則企圖包圍我們。他們不斷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進攻。敵人傷亡慘重,我們也有很大傷亡,特別是敵機轟炸造成的傷亡很大......我們的部隊白天作戰(zhàn),夜晚行軍。部隊沒有休息,也沒有食物,現在已經沒有面包,馬都殺掉吃了。我們處境困難,但是我們將擺脫這種困境,盡管會遭到重大損失,但他們終究不會得逞。我們請求你們在我們當前處境最困難的時候援助我們!”
經過一天一夜的戰(zhàn)斗,德軍重新對蘇捷斯卡河谷進行了包圍。13日一早大部隊開始渡過蘇捷斯卡河,負責守衛(wèi)的德軍用強大兇猛的火力阻擊游擊隊將士,戰(zhàn)斗中,第三突擊師師長,鐵托的親密戰(zhàn)友薩瓦·科瓦切維奇上校不幸中彈犧牲,失去指揮的部隊損失了一半人員,只能分成小批突圍。
突圍中,一些重傷員為避免被敵人俘虜,紛紛選擇自盡。桑賈克第三旅政委米萊迪奇在突圍中負傷,他摸摸被打斷的股骨,向同志們喊道:“向前沖!我不愿你們?yōu)榱宋覡奚?,于是向自己的額頭開了槍。幾分鐘后,一個營副政委也負傷倒下,他一聲不吭地掏出手槍,毫不猶豫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免增加戰(zhàn)友的負擔。
四、勝利突圍
1943年6月15日,經過兩天兩夜的艱苦戰(zhàn)斗,鐵托帶領著幸存的人民軍指戰(zhàn)員度過了蘇捷斯卡河,大部隊前往波斯尼亞進行修整。突圍后的游擊隊主力在挺進波斯尼亞東部的途中堅持戰(zhàn)斗,解放了斯雷布雷尼察等數座城市,繳獲了一批武器。近乎悲壯的蘇捷斯卡戰(zhàn)役勝利結束,南斯拉夫軍民以巨大的代價擊潰了德軍對其的第五次圍剿,打贏了他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最重要的一仗。
戰(zhàn)后據官方統(tǒng)計,游擊隊在此戰(zhàn)中一共犧牲了6000多人,也就是說1943年5月被德軍包圍的游擊隊員中三個人中就有一個陣亡。主力作戰(zhàn)部隊的百分之三十的戰(zhàn)士長眠在蘇捷什卡河谷。至于平民所遭受的屠殺難以統(tǒng)計具體的數字。1300多名傷員被德軍和意大利軍隊殺害,此外還有230余名護士和醫(yī)生命喪敵手,幾乎是游擊隊醫(yī)療人員總數的一半。
為了紀念這場慘烈的勝利,戰(zhàn)后南斯拉夫導演斯蒂佩·德里奇拍攝了著名影片《蘇捷斯卡戰(zhàn)役》。向英勇犧牲的南斯拉夫各族軍民表達深切的敬意,電影隨后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放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結語
作為二戰(zhàn)中最慘烈的戰(zhàn)斗之一,蘇捷斯卡戰(zhàn)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南斯拉夫人民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勢力的士氣,各國的反抗勢力如火如荼般進行,同時也粉碎了德軍想要解除當地德軍的牽制,派兵前往東線戰(zhàn)場的目的,大大緩解了東線戰(zhàn)場的壓力,為后來蘇軍的大規(guī)模反擊間接地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