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么要發(fā)明嫂子一詞?嫂子在古代是怎么來的?
優(yōu)柔寡斷
說到“嫂子”這個詞語現(xiàn)在好像有一點點的尷尬了啊,好吧其實還是有點污者見污的感覺了,那么我們今天就不妨來研究研究,在古代“嫂子”這個詞語到底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發(fā)展而來的,所以有感興趣的網(wǎng)友也一定別錯過了,歡迎大家一起來品鑒品鑒吧!

嫂子,是古代婚姻觀念的一種進步表現(xiàn)?!吧睘椤芭焙汀佰拧苯Y(jié)合?!佰拧敝傅氖悄觊L的人,表示尊敬,年老。由此,“嫂”就是泛指的年歲不大的已婚婦女,哥哥的妻子。例如:大嫂,嫂夫人,就是泛指年齡不大的已婚女性。
嫂子一詞最初是很正常的用語,發(fā)明這個詞語,是為了規(guī)范禮法。只是后來,變得越來越“曖昧”。因為,有人把“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改編了,不管此人出于何種目的,褻瀆傳統(tǒng)文化,都應(yīng)該拉出去砍了。
但是,在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確實實行了很長時間的“收繼婚制度”。為了財產(chǎn)不分家,丈夫死后,要求妻子改嫁給丈夫的男性親屬。亡夫的兄弟也有娶她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例如:弟娶兄妻、兄娶弟妻、子娶庶母、侄娶叔母或伯母、外甥娶舅母,等等。這些基本上分為兩類:異輩收繼婚(如子娶庶母)和同輩收繼婚(如弟娶兄妻)。

實行這種制度主要是因為:第一,把婦女當成私人財產(chǎn);第二;為了防止分家產(chǎn)生的家產(chǎn)外流。第三,窮人家的孩子,為了贍養(yǎng)她們的問題,同時也省了聘禮;當然,也有政治聯(lián)盟的原因?;侍珮O就娶了好幾位蒙古族“寡婦”。
但是,只要是漢人統(tǒng)治的王朝,都不允許收繼婚制度的存在。并且,收繼婚制度被認為是亂倫。在這里點明,唐朝屬于“胡風”,李唐皇室是胡人。唐太宗李世民,李顯,武則天那些事,都是因為唐朝盛行胡風!所以,當時的李唐皇室,是被漢族世家大族鄙夷的。
依據(jù)蒙古族傳統(tǒng),收繼婚是合法的。但是,等元朝入主中原以后,收漢族文化影響,開始禁止收繼婚。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下敕:"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
到明朝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娶父、伯、叔寡婦者判斬首,娶寡兄嫂或弟媳者判絞死。滿族傳統(tǒng)上有娶兄弟寡妻、親母以外的亡父遺孀等習俗。但,皇太極即位以后,接受儒家文化,開始以法律禁止收繼婚現(xiàn)象。
“凡人既生為人,若娶族中婦女,與禽獸何異?!?---皇太極

但是,皇太極死后?;侍珮O的弟弟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就發(fā)生了不可描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