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么不做全鋼的槍矛呢?
半憂傷
說到槍這個東西啊,其實大家仔細的回憶的話你會發(fā)現其實很多網友都知道的一般的話都是用木頭做的柄,這樣的話如果用得久了小編覺得應該是會斷的,那么古人為什么不選擇用剛的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以前來分析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可以一起來揭秘看看了!

看演義小說,那里面的武將也跟小兵一樣用木頭桿子的長矛,而且動不動就被“撅斷長矛(許褚戰(zhàn)馬超)”,而且在正史中,也記載著程咬金為了救裴行儼,被敵將的長槊捅了個貫通傷,但是程咬金撅斷槊桿,反手刺死了敵將??梢娔菚r候的槊桿都是木頭的,而且在猛將手里很容易折斷。這時候就有人感到奇怪:那些位高權重不差錢的武將,為什么不搞一把純鋼鐵的長矛?
認真分析起來,這話問的還真挺有道理的。我們先來算一筆賬: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鐵鍬,鍬把一般直徑四公分左右,半徑也就0.02米,那么截面積就是0.001256米,如果槍矛長度有四米,那么體積就是0.005024立方米,鋼鐵的密度是7800公斤/立方米,這樣算下來,一把丈二鐵槍(古代一丈沒有現在的三點三米,但是古代也有丈八長矛,取個中,咱們按四米計算)也就是39.1872公斤,八十來斤的鐵槍,還真不至于拿不動,特別是每天吃著無污染食品而且從來不缺肉的將軍們,體力要比現在的人好得多,特別是騎在馬上端著鐵槍沖刺,比輪動一百多斤的大刀要省勁得多(史料記載明末悍將劉綎的大刀有一百二十斤)。
當然作為一位將軍,也不會拿不出百八十斤鋼鐵來打造純鋼長矛,畢竟做一個純鋼鐵長矛要比打造一把陌刀要省錢,而在唐代,正規(guī)唐軍一萬五千人隊中,是配備兩千五百把陌刀的——央視紀錄片這幾天正在演。

既然全鋼鐵長矛拿得動、做得起而且不怕斷,那些武將為什么鐘情于木頭桿子呢?我們只能說:古代將軍們不用全鋼的槍矛,既不是因為成本太高,也不是太重拿不動,而是另有原因。這我們要從三句古詩里找原因了。
第一句大家都熟悉:“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兩軍交戰(zhàn),并不總是風和日麗或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進行,特別是北方戰(zhàn)爭,經常頂風冒雪進行。想想吧,手里攥著一個粘手的鐵棍子,用不了兩分鐘,連胳膊都凍麻了,僵硬的手掌根本就握不住槍桿——那時候又沒發(fā)明手套,即使有手套,槍也耍不靈活了。而木頭的導熱性能極差,攥一會兒就熱乎了。
第二句就是“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睉?zhàn)場上是要見血的,所以很多長槍前面都拴著紅纓,那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減少流到槍桿上的鮮血。但紅纓的作用只是減少而不是避免,所謂浴血奮戰(zhàn),連身上都沾滿鮮血,就更不用說殺人利器長槍了。木頭槍桿沾染少量血跡并不影響摩擦力。兵將還能握得住。這要是純鋼鐵的,那可就慘了:滑不留手的鐵槍桿,即使用十倍的力量握住,槍件杵到敵人鎧甲上,就會雙手向前滑,槍鑚(也寫做槍纂)奔著自己的胸膛就來了。

第三句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币荒耆倭逄?,天天端著八十斤的大鐵槍,也實在是累得慌,而且古代短兵相接,一打就是一天,用木桿長槍總比用鐵桿長槍省力氣,而且長槍主要是用來突刺,重量越輕,速度越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四五斤的長槍總比七八十斤的更靈活。
歸根結底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答案,雖然古代將軍們拿得動也用得起純鋼長矛,但是他們不是傻子,之所以舍鋼鐵而用木桿,那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戰(zhàn)場是搏命的地方,用大鐵槍,裝酷可以,打仗不行,因為那等于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