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夏侯霸、王平都是魏國人 為什么蜀國還會重用?
風與水
三國時期,蜀國與魏國一直是兩個水火不容的敵對關(guān)系國家,相互之間發(fā)生過不少爭斗戰(zhàn)爭,魏國雖然更強大,但是蜀國也有過不少勝績。只不過,很多人知道的蜀國人,都是蜀國前期的人才,后期的蜀國就被戲稱為“蜀中無大將”了。事實上,蜀國后期也是有不少人才的,不過這些人才當中有這樣三個人,姜維、夏侯霸、王平,他們其實都是魏國人,然而卻能夠被蜀國重用,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蜀漢的武將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比如關(guān)羽、黃忠、張飛、馬超、趙云這五位將領(lǐng),可謂家喻戶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關(guān)羽、黃忠、張飛、馬超、趙云這五位將領(lǐng)外,還有不少蜀漢將領(lǐng)也為大家所熟悉,比如蜀漢中后期的姜維、王平、夏侯霸這三位將領(lǐng)。對于這三人來說,擁有一個共同的標簽——魏國降將。那么,問題來了,蜀漢為什么重用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
1.首先,就姜維、夏侯霸、王平這三位魏國降將來說,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繼續(xù)率領(lǐng)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就夏侯霸來說,高平陵之變后,夏侯霸因為從前得到曹爽的厚待,與郭淮不和。
曹爽被司馬懿殺死后,他心中不安,投奔蜀漢,被任命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至于王平這位將領(lǐng),是益州人士,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
2.由此,對于姜維、夏侯霸、王平這三位魏國降將,之所以歸降蜀漢,都有可以獲得劉備、諸葛亮、劉禪理解的理由,比如姜維是被魏國將領(lǐng)猜疑,不得已才歸降蜀漢的,而夏侯霸則更進一步,是因為擔心司馬氏的加害。
至于王平,家鄉(xiāng)就是蜀漢的疆域內(nèi),所以其歸降之舉也獲得了劉備的信任。在此基礎(chǔ)上,姜維、夏侯霸、王平這三位魏國降將都在蜀漢獲得了重用,姜維后期成為蜀漢的大將軍,王平曾經(jīng)鎮(zhèn)守兵家必爭之地的漢中,而夏侯霸則被蜀漢后主劉禪冊封為車騎將軍。此前,張飛就曾擔任蜀漢車騎將軍一職。
3.另一方面,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因為群雄逐鹿中原,各個諸侯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吸引和任用。而這,無疑促進了人才在各個諸侯之間的流動。比如曹操的手下中,張遼曾經(jīng)是呂布的手下,張郃曾經(jīng)是袁紹的部下。
對于這些降將,曹操不僅沒有懷疑,反而是十分信任和重用。與此相對應的是,對于同樣唯才是舉、求賢若渴的劉備,也沒有對王平抱有懷疑,而是不斷提拔和重用,促使王平成為蜀漢后期的一員大將。至于姜維和夏侯霸,也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人才,所以獲得了蜀漢的重用。
4.最后,就蜀漢來說,之所以會重用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也是因為自身人才的匱乏。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原本擁有益州和荊州之地,但是,在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后,蜀漢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在此基礎(chǔ)上,蜀漢的本土人才可謂十分有限,特別是到了蜀漢后期,出現(xiàn)了人才凋零和斷層的問題,比如在關(guān)羽、馬超、張飛、黃忠、趙云等將領(lǐng)被殺或者去世后,諸葛亮的可用之將可謂捉襟見肘。
為此,對于姜維、夏侯霸等來自于魏國的降將,只有能力不俗,蜀漢也愿意重用,以此彌補自身將領(lǐng)匱乏的問題。并且,在筆者看來,對于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因為對魏國情況比較了解,這也很可能是其獲得蜀漢重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