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是什么爵位?漢朝數(shù)百年為幾乎無人被封公爵?
爬墻去約會
古時候的官員,除了自身的官位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爵位”,這兩種稱號的區(qū)別就在于,官位指的是具體的職務(wù),有了這個官,就有相應(yīng)的責(zé)任,擔(dān)負(fù)上具體的職責(zé),爵位就只是一種閑散的,帶有封賞的榮譽稱號,沒有什么實際權(quán)力。爵位中最高等級的公爵很早就存在了,可是漢朝前后數(shù)百年,卻只有兩個人得到過,這又是為什么呢?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抖Y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時的公國有四:宋國、虢國、州國、虞國。
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在實際上周朝與宋國等仍是君臣關(guān)系,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封地來說其實周朝是延續(xù)夏商的三等爵位,不過將第一級在封給宋國、虢國等時予以了特殊的“賓禮”地位明顯優(yōu)于其它侯國。所以在本質(zhì)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視為一級,只不過公爵的地位和待遇優(yōu)越一些,正如在現(xiàn)代社會中相同等級的官員中有排名前后的劃分。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要晉封公爵。此事遭到荀彧的激烈反對,曹操麾下的第一謀士由此與曹操徹底決裂,荀彧最后也因為憂慮而死。而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即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正式晉封魏公。
荀彧拼命反對曹操晉封公爵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漢朝四百余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大臣晉封公爵:安漢公王莽、魏公曹操。不過有人會奇怪:“公爵”是周朝就有的爵位,那漢朝為什么沒有大臣封“公爵”呢?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西周舊有的社會制度解體,這其中就包括“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制度,以至于出現(xiàn)子爵楚國自稱為王,侯爵晉國自稱為公的現(xiàn)象。到了戰(zhàn)國七雄相王之后,西周爵位制度徹底崩潰了。
但當(dāng)時社會依然需要爵位制度,所以隨著西周爵位制度徹底崩潰,各諸侯國都發(fā)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爵位等級制度,其中在“商鞅變法”中建立的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度最為完善,也是秦國最后能統(tǒng)一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具體為: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guān)內(nèi)侯、徹侯。其中徹侯最高。
漢朝建立之后實行“漢承秦制”,繼續(xù)使用秦朝的“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在劉邦斬白馬起誓“非劉不王”之后,漢朝異性大臣能封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徹侯(后避漢武帝名諱改為“通侯”)。而不上不下的“公爵”在漢朝就不再冊封了。
西漢末年,王莽一方面不能破壞漢高祖“非劉不王”的祖制,另一方面又要顯示出自己高于所有漢臣的特殊地位,便重新把“公爵”翻了出來,晉封為“安漢公”。所以“封公爵”在漢朝意味著不做漢臣,脫離漢制,另立法統(tǒng)。
曹操已經(jīng)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此時又要晉封為意味著脫離漢制,另立法統(tǒng)的公爵,無異于公開宣布自己要取代漢朝。荀彧不同意曹操取代漢朝,所以才會拼命地反對曹操晉封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