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面起源是什么?
雨竹君
掛面是一種細若發(fā)絲、潔白光韌,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圓而細的,也有寬而扁的,主要品種有普通掛面、花色掛面、手工掛面等。那么掛面起源是什么呢?
1、中國人喜歡吃面食,尤其在北方,方便面、掛面等大行其道。新的研究表明,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jīng)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檢閱敦煌文獻發(fā)現(xiàn),遠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掛面,當時叫做‘須面’?!?/p>
2、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于元代的《飲膳正要》所記的“掛面”,是中國有關掛面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須面“,并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掛面稱作“龍須面”。
3、清朝大臣謝墉《食味雜詠》記載:“北地麥面既佳,而掛面之入貢者更精善,乃有翻嫌其太細者。”這種太細的入貢掛面,即所謂上用銀絲掛面。今揚州、鹽城一帶,亦稱銀絲掛面。將和好的濕面團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條,盤掛于木頭架子上,下墜一個較短的圓形木棒,粗面條在木頭的壓力下逐漸被拉細拉長,并自然風干,就成為掛面。此法始于元朝北方人首創(chuàng)。
4、相傳古時,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干,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便把搟好切細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曬干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余,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能充饑又能解渴,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后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面,在酸湯中加入“漂稍”(雞蛋煎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面。
以上就是對于掛面起源是什么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