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臺灣也有故宮
問兒
說起故宮,大家不約而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京的紫禁城。其實,故宮不止一座,在沈陽、南京、臺北甚至韓國都有故宮的存在。但是就藝術(shù)、歷史價值而言,沒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建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么臺灣也有故宮。
簡要答案
國民黨政府?dāng)⊥伺_灣時,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等24萬余件文物,以及40多萬件明清時期的檔案資料運到臺灣需要存放,故興建臺北故宮。
詳細(xì)內(nèi)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建成于1965年的夏天,1966年啟用。國民黨政府?dāng)⊥伺_灣的時候,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沈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xiāng)-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余件文物,以及40多萬件明清時期的檔案資料要有好的存放地點,所以才興建了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后來改名為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說明國民黨時期是主張一個中國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臺灣最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寶庫和藝術(shù)博物館,院址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qū)外雙溪。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huán)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fēng)格清麗典雅、古樸大方。原來北京故宮博物院于抗日戰(zhàn)爭前夕曾選擇重要文物南遷,到后來抗戰(zhàn)勝利,南遷文物又因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一度滯留南京。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zhuǎn)運到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往臺北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
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xiāng)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1957年,在亞洲協(xié)會的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了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1965年,在現(xiàn)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后來中央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合二為一,統(tǒng)稱故宮博物院,遂將全部文物運送到臺北中山博物院,以中山博物院原址作為院址,并在1965年1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
臺灣故宮博物院現(xiàn)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米,中間的博物院大廈是博物院的主體建筑,樓高四層。第一層為辦公室、講演廳和圖書館,第二至四層為展覽廳。大廈兩旁是兩座三層殿式建筑。院內(nèi)珍藏的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后的檔案30余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余件,目前共有60多萬件。
物品有商周的青銅器、晉唐以來的書法、唐宋以來的名畫、宋元時期的瓷器和善本書,以及清代檔案、雕刻、玉器、漆器等,品種繁多,號稱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是收藏中國文化歷史物證最多的地方。故宮博物院以國寶聞名,是中外人士到臺灣旅游的重要參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