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是什么意思?
訪兒君
“醍醐灌頂”是一個(gè)意會(huì)詞,是一個(gè)很常見的成語,它并不是字面理解的指用一桶“醍醐”從腦袋上直接澆下來,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
簡要回答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chǎn)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
詳細(xì)內(nèi)容
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體,醍醐灌頂,即將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澆到頭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fā),徹底醒悟,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fā),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自《行路難》。實(shí)際上在古代“醍醐”很難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澆”得起的。實(shí)際上“醍醐”就是從酥酪中精煉出來的奶油。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chǎn)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關(guān)系的呢?這就要從“醍醐”二字講起。
“醍”本是一種速釀的薄酒?!墩f文新附·酉部》說:“醍,清酒也。”而這種酒又是微帶黃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說:“醍,酒紅色。”“醐”與“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狀的液體。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顏色、一字表形狀,連起來就是赤黃色的精煉奶油。醍醐質(zhì)地細(xì)膩潤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不要以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視為牛乳中的美味極品,“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是也”。醍醐難得就難得在“精煉”上,它需要經(jīng)過重重工序的提煉才能制作出來?!洞蟀隳P經(jīng)·圣行品》說:“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穌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連佛經(jīng)都忍不住稱贊這人間美味。醍醐不僅可以與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餅”,還可以做藥引子或直接入藥,醍醐最突出的藥用效果便是清涼去燥熱。對此,唐代詩人顧況有詩云“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說的就是這個(gè)意思。于是根據(jù)醍醐的這些特性,后世又生發(fā)出許多引申義來。
最常見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來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釋經(jīng),言聞?wù)ǎ缡初?rdquo;。佛教中的醍醐灌頂,便是將人食用醍醐后的清涼通感,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豁然貫通。又如《維摩詰講經(jīng)文》稱“聞名如露人心,共語似醍醐灌頂”也是此意。
由于醍醐精煉的特點(diǎn),古人又將精釀之美酒也稱作“醍醐”,此說多見于詩中。白居易曾寫《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又有《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同樣是借醍醐難得、精粹的特點(diǎn),古人又用醍醐來代指高潔之士。《新唐書》中有稱贊穆寧四子穆贊、穆質(zhì)、穆員、穆賞之言說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贊少俗,然有格,為酪;質(zhì)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