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昆蟲大多不會直線行走?
聽云
昆蟲由于前足和后足的長度不同,當后足向前用力時,便將離開地面的中足及身體推向偏離直線的一方,使身體中軸傾斜。當另一組的前足抬起時,為了使身體向前行進,便向與身體相反方向伸去,后足再用力推進,又將身體扭向另一方向。這樣,昆蟲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地成“之”字形向前行走了。
雞行走時,一條腿先抬起,另一條腿支撐著身體的重量,先抬起的腿向前邁出,再著地,而后支撐著身體的腿再抬起,邁出著地。這樣,不停地一先一后,互相交替帶動身體向前行進。
如果站在雞的身體后面看雞的行走,就會發(fā)現(xiàn)雞的身體在兩條腿短暫的交替過程中,一會兒稍微升高,一會兒稍微降落。盡管一高一低、左搖右晃地行走,但由于它的兩條腿長度相同,邁出去的距離相等,因此邁步向前行走的方向仍成為一條直線。
豬、羊、牛、馬等動物,雖然各有四條腿,但由于四條腿的長度相等,而且也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地由兩條腿交替支撐著身體向前邁進的,所以它們走起路來也總是勇往直前。
但是,大多數(shù)昆蟲的成蟲則不然。它們在地上爬行時,總是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地成“之”字形向前行走。那么,昆蟲為什么不會直線走路呢?
昆蟲是六足動物,兩側各長著3條細長的足,每條足又分為5小節(jié),而且前面的一對足短,后面的一對足長,中間的一對介于前后足之間。當它行走時,6條足既不能同時邁動,也不能身體一側的3條足同時運動,否則,就會使身體產生懸空或歪倒。昆蟲便巧妙地把6條足分成兩組:一組由一只右前足,一只左中足和一只右后足組成;另一組則由一只左前足,一只右中足和一只左后足組成。昆蟲向前爬行一步,身體便由兩組足中一組支撐著身體,而另一組便稍為舉起脫離地面,向前邁進。這樣,昆蟲的身體始終像被一只非常穩(wěn)固而均衡的三角架支撐著。
有人仔細觀察了昆蟲的爬行,它先由一組的前足向前伸出,并用跗節(jié)前端帶鉤的爪,抓住地面的凹凸部分,起到向前拉的力量,另一側的中足,特別是同側后足,便盡量將足上的節(jié)伸開,把身體向前推進,由于前足和后足的長度不同,當后足向前用力時,便將離開地面的中足及身體推向偏離直線的一方,使身體中軸傾斜。當另一組的前足抬起時,為了使身體向前行進,便向與身體相反方向伸去,后足再用力推進,又將身體扭向另一方向。這樣,昆蟲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地成“之”字形向前行走了。
昆蟲離開地面,在較粗的樹干上爬行時,也是左歪右扭不成直線。如果在較細的枝條上爬行,它便在樹枝上轉圈向前行進。這都是前足與后足向前推進距離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