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為什么會成為官員代名詞?
彥芝
最初烏紗帽是全民都戴的,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因為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詔規(guī)定:凡文武百官上朝理政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lǐng)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正式將“烏紗帽”定為法定“官帽”,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所以有了這個特指。
在古代,“烏紗帽”是官員的代名詞,看歷史類電視劇,說某官員犯事了,總是說他的項上“烏紗帽”不保了。那么“烏紗帽”為什么會成為官員代名詞呢?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zhì)和式樣上是有區(qū)別的。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明代烏紗帽才被指稱官員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規(guī)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lǐng)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明代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所以有了這個特指。而唐宋時期,全民都戴的。
明`馮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到清朝,烏紗帽雖被頂子花翎所取代,可“烏紗帽”仍成為人們口頭上稱官員的代名詞,在民間使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