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是誰的后代?
盼易郎
現(xiàn)生的鰭腳類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和海象等海獸,它們是半水生、海生的食肉動物,其四肢已演化為鰭狀肢。最早得到廣泛認可的鰭腳類化石是生活在中新世北美洲西部的海熊獸化石,海熊獸與現(xiàn)生鰭腳類動物十分相似,它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早的鰭腳類動物。
現(xiàn)生的鰭腳類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和海象等海獸,它們是半水生、海生的食肉動物,其四肢已演化為鰭狀肢。最早得到廣泛認可的鰭腳類化石是生活在中新世北美洲西部的海熊獸化石,海熊獸與現(xiàn)生鰭腳類動物十分相似,是一種具有發(fā)達鰭狀肢的短尾海生動物。它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早的鰭腳類動物,但它與鰭腳類的陸地始祖之間卻依然橫著一條巨大的演化鴻溝。
2007年,在加拿大的中新世早期河流相沉積中發(fā)掘出一種全新的半水生食肉動物——海幼獸,幾近完整的骨架,它充分展現(xiàn)了早期鰭腳類動物與其陸地始祖的聯(lián)系,因而填補了這條演化的鴻溝。
海幼獸是一種熊形哺乳動物,它與演化程度更高的鰭腳動物海熊獸幾乎生存于同一時代,處 在其他早期海生鰭腳類動物發(fā)生重大適應(yīng)輻射的前夜。據(jù)推測,海幼獸的身體全長約1.1 米,保 留有長長的尾巴和比例均衡的前后肢。相比現(xiàn)生鰭腳類動物,海幼獸更接近于現(xiàn)生陸地食肉類動物的形態(tài),但具有半水生的適應(yīng)性狀。它沒有鰭狀肢,其足部可能具蹼,有長尾,其四肢比例基本上與現(xiàn)生水獺的相似。但海幼獸的前足較長,其前后足的大趾比第二趾以外的其他趾頭要長。海幼獸的后趾比北美水獺的更長,尾部更短、更細,且趾骨遠端扁平,其原因可能與趾骨間存在蹼有關(guān)。生有增大的蹼腳、強壯的前肢和未特化的尾部,表明海幼獸是以四肢來游泳的,運用其有蹼的前后足劃水。相比之下,大多數(shù)現(xiàn)存的鰭腳類動物則采用兩種形式迥異的方式來游泳:海豹使用其后足以骨盆側(cè)向交替擺動來劃水,而海狗和海獅則擺動其鰭狀前肢以類似飛行的動作前進。作為一種可能是用四肢劃水的動物,海幼獸的這種游泳方式也許是現(xiàn)今鰭腳類動物兩種主要游泳模式的最初起源。
海幼獸與海熊獸、亞洲漸新世的半鼬等古獸構(gòu)成演化譜系。半鼬是鰭腳類動物及其他所有鼬類動物的近親類群,具有一系列相似于海幼獸的特征。如果半鼬是最原始的鰭腳類動物的話,那么這一演化譜系的起點則是在歐亞大陸的漸新世之前。
海幼獸的化石證明了鰭腳類與鼬類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和相似之處,顯示鰭腳類的演化過程包含了一個從淡水到海洋的過渡時期,并支持了北極地區(qū)是進步鰭腳類演化早期中心的假說。海幼獸生活在寒溫帶,這一環(huán)境中的淡水湖泊在冬季可能會凍結(jié)。早期北極鰭腳類種群相比起南方的同類可能會更頻繁地接觸到海岸環(huán)境,這是因為當冬天難以進入淡水湖泊時,海洋王國卻仍然向其開放,它們可以繼續(xù)在此生活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