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計數(shù)的由來是什么?
河靈
這個方法是從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演變而來的。清末劇院還沒有門票出售,就讓“案目”(服務員)到門口去招攬客人,每領滿5位人坐,司事(記賬先生)就會在黑板上寫一個“正”字, 并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再由案目負責計數(shù)、收費。
每逢選舉、投票表決的時候,現(xiàn)場監(jiān)票、唱票和記票的人最常用的一種計數(shù)方法就是用“正”字計數(shù),這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習慣。
為什么要畫“正””字來計數(shù)呢?
說來有趣,這個簡單易懂的方法是從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演變而來的。
清末民初,上海的戲院俗稱為“茶園”。它有個正方形的舞臺,樓上的座位被稱為“花樓”,左右偏座被稱為“包廂”。樓下正廳是達官貴人預定下的,他們攜帶嬌妻美妾來看戲,為了讓自己貴氣外露,不與那些“下里巴人” 混雜,這些人的座席前有八仙方桌;而下等的座位只有條凳長桌,看戲的人可以喝茶聽戲。
那時劇院還沒有門票出售,就讓“案目”(服務員)到門口去招攬客人,每領滿5位人坐,司事(記賬先生)就會在黑板上寫一個“正”字, 并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再由案目負責計數(shù)、收費。
這種方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制就作廢了,但是因為其簡明、易懂且便于公眾監(jiān)督,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