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山上比山下冷?
久居她心
海拔越高,大氣層厚度越薄,對地面輻射的吸收量越小,大氣逆輻射也越小,空氣溫度越低。高山地區(qū)風力大,熱量擴散容易降溫快,所以山上比山下冷。
地球離太陽太遠了,所以去海拔高的地方對于太陽提供的熱量來說是沒有區(qū)別的。除非離開地球,向太陽移動更近的距離才能感覺到變化。在海拔高一點的山上其實并沒有讓我們明顯靠近太陽,更別提熱量的改變了。
大氣是由混合氣體組成,并圍繞著地球,無處不在。它還施加一定的壓力,被稱為大氣壓力(也稱為“氣壓”)。 簡單來說,可以把大氣想象成一種壓在地球上的負荷,那么它對地球施加的這種壓力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大氣壓力了。
然而,有趣的是,每個地方的大氣壓力并不是相同的,它隨海拔而變。這就是為什么在更高海拔的地方,會出現(xiàn)一些不同的現(xiàn)象。
大氣壓力與海拔的關系
如前所述,大氣僅僅是懸浮在地球表面的氣體混合物。在海平面上,大氣壓力的值約為1千克/平方厘米,但是當進入更高的海拔時它就開始減小,而在超過一個特定點幾乎不存在。這是由于空氣分子的量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也就是說,我們去的地方越高,從頭頂上壓下來的分子就越少。因此,海拔高的地區(qū)氣壓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降低6°C。
大氣壓力與溫度的關系
由于大氣壓力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從上方壓在其它分子之上的空氣分子的數(shù)量也下降。這意味著海拔越高,空氣中的分子擁有更多的運動空間。這使得它們較少與相鄰的分子發(fā)生碰撞,導致分子動能分布在一大片區(qū)域中,于是平均溫度就較低(事實上,溫度就是表征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相比之下,在低海拔地區(qū),大氣壓力較高,空氣分子不能足夠自由地移動,它們攜帶很多能量,更頻繁地相互碰撞,導致溫度較高。因此,山下比山上熱。這種物理定律適用于任何地方,無論是在赤道還是在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