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東風火燒連環(huán)船 設壇祭神只為了逃跑(4)
德超君
要說此時,周瑜還未起殺心。為東吳長遠之計,就安排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前去勸說弟弟投降東吳,結果諸葛瑾剛一開口,就被諸葛亮反客為主,三言兩語頂了回來。按周瑜的想法,既然不能為東吳所用,就只能早日除之。
前面的幾次較量,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更增添了周瑜定要除掉諸葛亮的決心。后來,派遣諸葛亮三天打造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獨出心裁,“草船借箭”,輕易完成了看似永遠都無法完成的任務,搞得周瑜好不煩惱。既然殺諸葛亮不成,周瑜只有暫時靜下心來,全力以赴準備此次戰(zhàn)役。但在內(nèi)心,諸葛亮已儼然成為了東吳乃至自己的潛在威脅。
對于這些,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也時時予以防范。好在兩人在戰(zhàn)略問題上總是所見略同,甚至不謀而合,到最后定下破曹的總體戰(zhàn)略就是——火攻。但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讓周瑜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有一天,周瑜視察軍情,登高望遠,遙望曹營。就在這時,“忽狂風大作,……刮旗角于周瑜臉上”。
領兵打仗之人,從來敏感多變,機巧靈活。只這一下,突然讓周瑜想起了一件關乎生死成敗的頭等大事。前期做了那么多的準備工作,眼看要功虧一簣,周瑜頓時急火攻心,手指曹營,“大叫一聲,往后便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別人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頓時亂作一團,而此時,唯獨諸葛亮卻笑道:“公瑾之病,亮極能醫(yī),手到安全也。”接著取來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一見不禁大驚失色。
心有靈犀一點通。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周瑜只好放下身段請教對策。諸葛亮先是自我吹噓了一番,接著放出了大話:“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如何?”此言一出,周瑜頓時喜出望外,心中卻犯了嘀咕。但事已至此,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yī)。于是,按照諸葛亮的要求,筑起七星壇,派出軍士聽命調(diào)遣,由諸葛亮上壇作法。從此,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也就成了《三國演義》的神來之筆,并不斷傳唱。
現(xiàn)在的問題是:諸葛亮是否真如小說中寫的那樣會“借”風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諸葛亮“借”風是假,精通天文地理卻是真。這個風,“借”他要來,不“借”他還是要來,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實際上,諸葛亮在提出用火攻之前,就已經(jīng)推算出不久定有東風出現(xiàn),要不也不會把“借東風”的時間定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風息”了。說白了,這個風早了不能“借”,晚了也不能“借”,一定要在這個時間段。事實當然就是,這本就是諸葛亮早已設計好的脫身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