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為什么被稱為兩口子?兩口子的來歷介紹
心比人美
我們都知道兩口子是夫妻的意思,其實(shí)這個說法在古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據(jù)說兩口子來源于清朝乾隆年間,但在古典辭書中并沒有“兩口子”的釋義,所以這種說法應(yīng)該只是民間對于夫妻口語的別稱。關(guān)于兩口子說法的來歷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這次就挑選了其中兩個,為大家做個介紹。其實(shí)有關(guān)這種民間俚語還有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jīng)成為生活中的常用詞,而生活化正是這類詞語的最大特點(diǎn)。
口也稱作嘴,是我們維持生計(jì),表達(dá)情感的重要器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把夫妻稱為兩口子,這是為什么呢?
有民俗學(xué)家考證,兩口子的說法,出自于晚清文人燕京雜錄里的一則筆記,說的是有兩位府衙官吏,掙得同樣的薪水,一個是單身,另一個則新娶了妻子。
這個光棍竟愿意把自己的一半薪水,送給同事,并附有字條寫道:“些許碎銀錢,笑納勿推辭;我只單口漢,君乃兩口子?!痹谂f時“子”兼稱男女,兩口子的意思就是兩口人。從此,兩口子不再泛指隨便的兩口人,而成了夫妻倆的代名詞,子也讀成輕聲。
還有民俗學(xué)者的解釋稱,“這是中國文化深層次結(jié)構(gòu)世俗化的體現(xiàn)。”如同:門口歪脖樹,家中多口舌;兩張口要在一個鍋里吃飯,還要常年“廝守”,平日里紅口白牙的是非肯定少不了。
以上兩個說法都言之有理,但是,一對紅男綠女洞房花燭夜之后,為何就成為了“兩口子”?這“兩口子”的稱呼始于何時?緣起何事?其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事實(shí)上,這“兩口子”之說,還真來源于一段小故事,而且不止一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
在明朝洪武年間,南方某地有一個叫高文敬的書生,一天外
出的時候在河中救起一名叫路春花的女子,兩人一見鐘情,還私訂了終身。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路春花被惡少羅大公子強(qiáng)納為妾,后得丫環(huán)小玉相助,高、路二人私自出逃,卻被羅大公子追截,在相互撕扯中羅墜崖身亡。
由于羅家勢力強(qiáng)大,高、路二人被打入死牢候斬。洪武帝朱元璋得知此事,親自審問,終于真相大白。于是便免除了高路二人的死刑,將兩人分別發(fā)配到湖北的桃園口和安徽的金山口。 兩地雖遠(yuǎn)隔千里,但他們二人心意依舊,當(dāng)?shù)厝朔Q他們?yōu)椤竷煽谧印埂?/p>
第二個版本
則是指清朝時期的事兒。說的是乾隆年間,山東有一個叫張繼賢的才子,偶識本地惡少石萬倉的妻子曾素箴。這二人一見鐘情,于是就偷偷地私下往來。
石萬倉是個嗜酒成性的人,一次因酗酒過度而一命嗚呼。石家人就懷疑他是被曾素箴害死的,就告到縣衙,說曾素箴因奸情泄露謀殺親夫。縣官便將張繼賢和曾素箴兩人判為死罪。
乾隆皇帝在閱案時,無意中看到張繼賢的供狀,覺得此人文筆不凡頗為贊賞,于是有心救他。因此下旨,將張繼賢和曾素箴分別發(fā)配到微山湖的臥虎口和黑風(fēng)口。倆人免于一死不說,而且發(fā)配的地方相隔不遠(yuǎn),可以互相往來,對于這二人而言這不亞于天下紅雨。
此后,他們兩人經(jīng)常往來于「兩口」之間,于是漸漸地就被人們稱為「兩口子」。如今就常用「兩口子」來泛指「夫妻」了。
說起來男女婚配,古稱為“伉儷”,文雅點(diǎn)也用比翼鳥,連理枝,并蒂蓮這些意象來代指夫妻。就算是“夫婦”一詞,現(xiàn)在雖多用于書面語言,卻曾經(jīng)也是不上紙墨的俗語。所以“兩口子”的叫法,即使如今十分普遍,但約定俗成,才不過百余年的時間。
在《爾雅》、《說文解字》等古典辭書里,是找不到其解釋,連成書于乾隆年間的《紅樓夢》,那是寫了多少的怨偶、情侶,而且俚語方言也是隨處可見,唯獨(dú)不見“兩口子”的三字露面。不過,“兩口子”的說法確實(shí)來源于清朝乾隆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