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憑什么入選唐宋八大家?他在課本上名氣不大為何能入選?
要拼才會贏
唐宋八大家很多人都是比較熟悉的了,對于其中有哪些人,很多人也對他們的名字都是可以倒背如流的,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很多人只知道名字,卻并不了解的人物,那就是曾鞏。其他所有的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不管是從文學來說,或者是從他們的政治經歷來說,很多人都非常了解,在各方面也都是人們很熟悉的,唯獨只有曾鞏,語文課本上面也沒有什么他的文章,自然也無從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他的知名度相對來說是所有人里面最低的一個了,但是為什么他卻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之一呢?曾鞏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他入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曾鞏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右人,出生于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后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并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2.為何曾鞏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事實上,由于我們學唐宋八大家的東西大多來源于小學初中,教育部選的更多的是歐陽修、蘇軾他們的,而且要求全文背誦。我印象里曾鞏的文章就選了一篇《墨池記》,還只是要求熟讀全文的。
但是,歷史上對曾鞏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比如秦觀就說:“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p>
曾鞏文章冠絕天下,這是沒問題的。至于說曾鞏的詩寫的不工整,畢竟評價的人是秦觀,寫詩詞看誰都是渣渣。那么,曾鞏的詩寫的怎么樣呢?
錢鐘書在《宋詩選注》說:“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這個評價就算可以了吧。
那么,曾鞏的文章究竟好在哪呢?我們還是以墨池記》為例:“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軾寫東西喜歡對景色進行那種大氣磅礴的描寫,這地方風景秀麗,大霧橫江,水波接天……但是曾鞏寫墨池是想干嘛呢?原來是在臨川這個地方,有個叫王君的教書先生,想讓曾鞏寫篇東西,鼓勵一下當?shù)氐淖x書人。所以曾鞏在寫的時候,居然一個字的廢話都沒:
1. 墨池在哪;為什么叫墨池?和王羲之是什么關系?——據(jù)說王羲之練字,但可能是謠言。
2. 那么,王羲之真正的品質是什么呢?——“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 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在于:這是一篇完美的公文。我們在生活中,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領導對公眾……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我們最常見的東西,但平中出奇,并不容易,而曾鞏的文章,清一色是這個特點。
這么說吧,如果你讀蘇軾的文章,感覺像是在看林志玲,美則美矣,但不是你老婆。而曾鞏文章則是:你讀了就知道,他真的是你最好的合作伙伴,有一說一,非常穩(wěn)。畢竟在我們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靠譜的人總是最可愛的。
所以曾鞏的文章,一直被歷代的才子吹爆。說到底,寫鬼容易,把人的事情寫明白了,這才是真·大家。
3.曾鞏都有哪些成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歷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實際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旨在散文上貢獻巨大。他們八人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xiàn)于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
所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當時和后世的文壇帶來深遠的影響。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實至名歸,下面列出四點理由:
北宋嘉祐元年,蘇軾應試文章本為第一,因歐陽修堅信其為自己的學生曾鞏而作,為避嫌故擢為第二,由此可見曾鞏的文章可與蘇軾比肩,此為其一。
其二,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后文,文道結合。文風源于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后輩所師范。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敝祆湟餐瞥缢坝枳x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p>
其三,曾鞏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yǎng)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并親自定學規(guī)、執(zhí)教席,推動撫州學風。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說了唐宋八大家實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jié)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于煉句,語言凈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端问贰ぴ杺鳌贩Q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