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強大?兩大朝代經(jīng)濟文化對比
紅塵滾滾
其實從明朝跨越到清朝,正好是中國逐漸被西方超越的一段時期,其中就和當(dāng)時采取的政策有關(guān)。比較明朝和清朝的話各有優(yōu)點,但總體來說可能清朝實力會強大一些,畢竟是結(jié)合了中原和草原的統(tǒng)治,而且總感覺明朝后期失去了活力,皇帝基本上也沒什么心思治國,給明朝的發(fā)展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其實明朝能延續(xù)將近300年算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清朝算是徹底把中國拖入一個深淵當(dāng)中。
1、先來比較海禁的形式。
明朝的海禁形式是“太祖定制,片板不許下海”;清朝的海禁形式是“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一樣一樣的。
除了嚴禁片板、片帆下海,明朝還將沿海海船“悉改為平頭船”,因為平頭船無法作遠洋航海。又禁民間制造雙桅、三桅大船,“將沿海軍民私造雙桅大船盡行拆卸”。清代也有類似的禁令:“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fā)邊衛(wèi)充軍?!?/p>
為徹底杜絕漁民與海商出海,清王朝還在順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嚴酷的“遷海令”,強制沿海居民遷離故土,禁毀海邊房屋與船只,沿海岸線制造出一個漫長的無人區(qū)。這一招比朱元璋還要狠。
比較下來,清王朝的海禁比明王朝更嚴酷、劇烈。
2、再來比較海禁的目的。
明初實行海禁的目的,是為了防范東南沿海張士誠、陳友諒的殘余勢力,后來據(jù)說又是為了打擊倭寇,但明代的倭寇,實際上多是沿海走私團伙,是海禁逼出來的。用禁海來對付倭寇,大明君臣的智商需要先充充值。清初施行海禁,是為了防范以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勢力??偠灾?,明初與清初,海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有一些明粉喜歡出來洗地:大明的海禁是防倭寇,清王朝的海禁是閉關(guān)鎖國。這么洗非常無恥,連基本事實都不顧。
3、接下來比較海禁的時間。
清代的海禁從順治十二年(1655)開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結(jié)束。大約是30年時間。明王朝的海禁至遲在洪武四年(1371)開始,至隆慶元年(1567)結(jié)束,時間大約是200年。這期間,禁令當(dāng)然時松時緊,走私活動也是屢禁不止,但禁海令是一直存在的。不要用走私的存在來否定海禁的存在。
有人反問:明朝不是有鄭和下西洋呢?怎么禁海了?是的,鄭和下西洋之時,明王朝仍然禁海。請注意,鄭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動,民間的航海與外貿(mào)是受到嚴禁的,朱棣即位之初,便下禁令:“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后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庇罉肺迥?1407),鄭和首次航海未久,朱棣又下詔強調(diào):“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鬻番貨,依律治罪?!笨芍^“只準鄭和出海,不準百姓放洋”。
4、最后比較放開海禁之后的情況。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結(jié)束海禁,宣布開海:但出海的商船規(guī)格與船員規(guī)模均受限制:“商賈船許用雙桅(換言之,即不準用雙桅以上),其梁頭不得過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頭者,不得過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四名?!?/p>
放開海禁次年,清廷又在廈門設(shè)閩海關(guān),寧波設(shè)浙海關(guān),廣州設(shè)粵海關(guān),上海設(shè)江海關(guān)(一說江海關(guān)初設(shè)于連云港的云臺山,后才遷至上海),管理海外貿(mào)易,史稱“四口通商”。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又將“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只準許西洋商船在廣東口岸互市。直到晚清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一口通商”才變成“五口通商”。
總的來說,清王朝放過海禁之后,既談不上閉關(guān)鎖國,也談不上門戶開放,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態(tài),然后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迫著打開門戶,這個過程非常屈辱。
那么明王朝呢?
隆慶元年(1567),明王朝終于采納福建地方官員的建議,宣布開禁,“準販東西二洋”,允許海商前往呂宋、蘇祿等東洋諸國與交址、占城、暹羅等西洋諸國貿(mào)易。史稱“隆慶開關(guān)”。
不過,“隆慶開關(guān)”也是有限度的,完全不可跟宋元時期的開放格局相提并論。首先,開禁的港口只有福建的一個月港,其他港口并未開放;其次,即便在月港,也只是準許海商出海,而不準蕃船住舶,當(dāng)年的荷蘭商人留下記載:“假如我們要尋求貿(mào)易機會,就只能前往廣州。因為中國皇帝頒令,漳州可發(fā)舶前往各國,但不準外國人前去。與此相反,外國人可到廣州,但不許華船從廣州前往外國,違者處以重刑。”明朝的官員也說,“粵與閩、浙同一防倭也,而浙未嘗與夷市,閩市有往無來,……粵則與諸夷互市?!?/p>
“粵與諸夷互市”指的是什么呢?原來,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經(jīng)廣東海道同意,獲準在澳門居留、曬藏商貨。此后,澳門漸漸發(fā)展成市舶貿(mào)易的中轉(zhuǎn)站,“番舶每歲乘南風(fēng)而來,七八月到澳”;廣州府提前一個月貼出告示,召告商人,發(fā)給“澳票”(批準前往澳門貿(mào)易的憑證);番舶一到澳門,“抽分官(稅官)下澳,各商親身同往”,完稅后,番舶即可與持有“澳票”的中國商人自由交易。
大約也是從嘉靖朝后期開始,葡萄牙商人又獲準每年兩次進入廣州城,參加集市?!耙淮问窃?月,展銷從印度來的船只所攜帶的貨物,另一次是在6月末,銷售從日本運來的商品。這些市集不再像從前那樣在澳門港或在島上舉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內(nèi)舉行?!谶@里,他們必須晚間呆在他們的船上,白天允許他們在城內(nèi)的街道上進行貿(mào)易。這種公開市場的時間一般規(guī)定為兩個月”。
明王朝的對外貿(mào)易格局大概就是這個模樣??偟膩碚f,明代也是談不上閉關(guān)鎖國,談不上門戶開放,也是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態(tài),開放的程度還不如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