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將排名前100名
堇色安年
說到三國里面的武將排名還真的很多版本的,第一第二名一直有爭議,當然了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各說各有理,我們呢今天就不給大家來排什么武將第一第二了,我們來盤點盤點三國時期的武將的排名前100的人,嘿嘿,這個可比前10要牛逼多了吧,那么具體到底怎么個排列法呢?首先是不分演義和正史的,當然也是有理有據(jù)的,所以大家看完之后可以噴,但是請拿出證據(jù)好吧,好了,開始盤點了!
第一名:猛獸兀突骨
原著中記載:兀突骨,身高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身高一丈二尺,古時候一尺約等于0.24m,十二尺就是2.88m,坐騎是大象(大象的高約2米)本人的身高加上大象的身高,就有個4.88m,加上臂展5m以上;不吃飯菜,以生蛇惡獸為飯(不清楚是煮熟的還是生吃),換言之,在吃之前必要和野獸搏斗一番,這就等于訓練格斗技巧;武術起源于長期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兀突骨,不食五谷,以生蛇惡獸為飯,也就是說他手擒猛獸是家常便飯。再加上部落間的沖突,這些從實戰(zhàn)中積累出來的“武藝”應該更加實用和更有技巧性,當然也更可怕!不過身材高大的人不靈活!想想穆鐵柱就明白了,但這還要看人種,對比穆鐵柱,NBA中的黑人球員就靈活多了;更何況兀突骨這種非人族?因書中并無兀突骨行動笨拙的描寫,所以兀突骨丈二的身材會影響速度的說法亦不能成立。由于兀突骨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天然的防御力),所以這已經(jīng)使其立于不敗的地步(除非有李原霸那八百斤的鐳鼓嗡金錘,震碎其內(nèi)臟而亡!)另外,書中未交代兀突身使用什么兵器(連環(huán)畫中好象是用長柄斧),所以據(jù)此推測,該非人類武功已趨化境,一般是徒手捉將并隨手撕碎之,就象捉猛獸一樣(習慣性動作)。
第二名:小將曲阿
曲阿小將在原著里面并未提及姓名,他的一切都是神秘的,那我又為何將他名列第二?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曲阿小將,是太史慈的一個跟班,太史慈出戰(zhàn)孫策,當時孫策手底下有十二個人:程普、黃蓋、蔣欽、周泰、宋謙、韓當?shù)攘硗庑彰辉數(shù)牧T,之前太史慈楊言要活捉了孫策,大叫曰:“有膽氣者,都跟我來!”諸將不動。惟有一小將曰:“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拍馬同行。這個便是我所說的曲阿小將。
從孫策追太史慈開始到程普等十二騎趕到,一共是多長時間呢?參考《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戰(zhàn)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馬超張飛午后開戰(zhàn),百余合后休息片刻,再戰(zhàn)百余合天色己晚。二將從午后打到天黑,估計有四到五小時,共戰(zhàn)兩百余回合,中間休息片刻。以此類推,從孫策追太史慈開始到程普等十二騎趕到,中間包括追擊的時間大戰(zhàn)五十余合,滾到地上撕打,劉繇接應軍趕到,中間至少有一小時。問題出現(xiàn)了,這一個多小時程普等十二騎干嘛去了?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一、程普等十二騎在第一次大戰(zhàn)的地方,即神亭嶺下,等候?qū)O策回來,傻等了一個多小時。
二、程普等十二騎見死不救,袖手旁觀地在神亭嶺下,傻等了一個多小時。
三、有人畜意謀反,要致孫策于死地,十二個人起內(nèi)訌,影響了追擊的速度。
四、太史慈、孫策馬快,程普等十二騎追之不及,一個多小時才趕到。
五、追趕過程中迷路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對路。
六、隨太史慈同來的曲阿無名小將是個說書的好手,擺事實講道理,和江東眾將神侃了一個多小時。
七、被隨太史慈同來的曲阿無名小將阻擊一個多小時!
第一種情況不可能,程普、黃蓋、韓當三人追隨孫策之父----江東猛虎孫堅多年,經(jīng)驗何等豐富,程普后為江東水軍副督都,黃蓋曾向周瑜獻火攻計,后與周瑜施苦肉計,成為赤壁之戰(zhàn)的重要一環(huán)。均表現(xiàn)出智勇雙全,不可能判斷不出太史慈的誘敵之計。太史慈雖是臨時想出的計策,但程普等人一定會提防太史慈抓住孫策年輕氣盛的弱點,預先設伏,將之誘入包圍圈,一舉擒之。因此程普等人一定會緊緊跟隨孫策,不可能在原地傻等。
第二種情況不可能,縱觀三國,魏蜀吳三家忠誠度最高的首推東吳眾將,不但一個個忠心耿耿,而且很能識大體顧大局,不會因一己之私而壞大事。雖孫堅戰(zhàn)死未留下任何遺言,但程普、黃蓋、韓當?shù)人迣⒁廊恢鲃映袚鹜泄轮厝?,盡心竭力輔佐孫策;周泰、蔣欽二將新近加入,觀其后期表現(xiàn),忠勇亦不遜于江東老將;宋謙后來是孫權的侍衛(wèi),為救孫權奮不顧身,不幸遇難,也是忠勇可嘉。因此,讓主公去浴血奮戰(zhàn),眾人袖手旁觀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第三種情況不可能,前面己經(jīng)提到東吳眾將忠心耿耿,識大體顧大局。孫策要去參拜漢光武廟,張昭曾出言阻止,孫策雖年輕氣盛,但并非有勇無謀,不可能不知此行的危險程度,僅帶十二騎必為忠臣悍將,觀其后收服太史慈的表現(xiàn)足以證明孫策有知人之明,不大可能帶一個間諜去執(zhí)行如此危險的任務。十二騎最后全部趕到也可以排除有人叛變的可能。
第四種情況不可能,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未提及太史慈、孫策騎的是寶馬(如的盧、赤兔);二將從馬上打到地上時,太史慈的馬跑的不知去向,憑這一點就可以認定太史慈的坐騎只是一般的戰(zhàn)馬,決非寶馬良駒,而太史慈既非寶馬,孫策一定也不是寶馬,不然就會提前上演關羽誅文丑的一幕;二將且戰(zhàn)且走,速度一定不如程普等人全力追趕。因此決不可能追不上。
第五種情況不可能,太史慈并非事先設伏,只是臨時拍腦袋想出的計策,騎的又不是寶馬,既需防備馬失前蹄,又需孫策從背后暗算,只能選擇較寬闊、適合戰(zhàn)馬奔跑的路走,不大可能選擇崎嶇山路。有了這些依據(jù),雖然太史慈對地理比江東眾將要熟,但是要想甩掉程普、黃蓋等老江湖決非易事。
第六種情況不可能,看看后來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時江東眾將的表現(xiàn)就知道這些名將多數(shù)既拙于言辭,又沒有善聽的耳朵,且個個忠心耿耿,護主心切,恐怕沒有這么好的耐性聽一個無名小卒說教。
排除了前面六點,第七種可能性就自然浮出了水面,從而得出題目中的那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曲阿小將是一位被埋沒的蓋世猛將。
論據(jù):
一、太史慈要將孫策誘至無人處生擒,決瞞不過江東諸將的眼睛,待要追趕,曲阿小將挺身而出,為成就太史慈的威名,主動出手阻擊江東諸將。當時程普等人的首要任務是緊緊跟隨孫策,保護主公的安全,見有人阻攔,一場廝殺再所難免。
二、假如曲阿小將真的只是一員傻大膽的白癡末將,那么他在江東一班虎將面前將是不堪一擊的,根本用不著十二個人一起出手耗費一個多鐘頭;
三、假如曲阿小將的武力達到中等水平,二流左右,江東諸將可以一擁齊上,一頓亂刀,不用一分鐘就可以把他剁成肉醬,或者留下一將與之纏斗,剩下十一騎去追趕孫策;
四、即使曲阿小將達到超一流上將的標準,如呂布和五虎將的實力水平,那么也只要留下數(shù)人絆住他,剩下眾人也可追趕孫策去也(就象赤壁大戰(zhàn)時曹操兵敗,一笑笑出趙子龍,二笑笑出張益德時曹操派許褚、張遼、徐晃纏住趙云、張飛,自己好逃跑。
五、那么,就只剩下一種可能,曲阿小將是一位武功蓋世的超超流猛將,一出手就震住了程普、黃蓋等名臣宿將,知道此人武藝遠勝己方眾將,舉手投足間就可將己方十二人殺得七零八落,惟今之計,只能十二人一起出手,合力料理對手,就象《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上官云四人聯(lián)手對付東方不敗一樣;如果不是對手,己方全軍覆沒,自不必說,如僥幸殺死或擊退對方,才能保住己方眾人性命,另外騰出手來援助孫策。既然己經(jīng)認定曲阿小將是位超級猛將,那么其武藝如何呢?下面作一詳細討論。
一、對手的水平。陪同孫策的十二人中有六人的姓名己知,參照三國論壇的多數(shù)武評,將其武力分述如下:程普(強二流)、黃蓋(中二流)、韓當(弱一流)、周泰(強一流)、蔣欽(弱二流)、宋謙(未知)。宋謙的武力不太好評價,此人曾與賈華共同擔當孫權的侍衛(wèi),地位相當于北魏的曹洪、典韋、許褚、龐德(曹操的保鏢),或者西蜀的趙云(劉備的保鏢)?!度龂萘x》第五十三回孫仲謀大戰(zhàn)東吳兵中提到樂進一刀劈斷宋謙、賈華的兩桿畫戟便回,宋謙取過士兵手中槍追趕,被李典一箭射死,似乎演義中宋謙就露過這一回臉。中箭只能說明他避箭水平不高,另外宋謙護主心切難免方寸大亂,李典又是在亂軍中施放冷箭,不能說明宋謙無能。既然能當君主的保鏢,當然絕非等閑之輩,雖未必及得上前述曹典許龐趙五將,相差也不會太遠。宋謙死后孫權放聲大哭,足見宋謙在孫權心中的地位。同級別的賈華后來負責在甘露寺謀殺劉備,而當時孫權己知劉備有趙云當侍衛(wèi),派遣賈華執(zhí)行這一危險任務,也證明了賈華武藝非凡,排名在賈華之前的宋謙應該更厲害,估且暫定為中二流水平,估計大家不會有太大意見吧。另六人是何許人也,《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均未提及,陪同孫策出行的人選,不排除心腹謀士、親兵、馬僮的可能,但是后來劉繇接應軍趕到時,孫策的十二騎也趕到,在神亭嶺下與以太史慈為首的一千余人一場大戰(zhàn),人人以一當百,個個全身而退保住了性命,三流武將似乎也沒這個本事,因此后六人應該也是武將,武力至少弱二流。這十二人聯(lián)手的威力倒底有多大,恐怕很難精確計算,只能進行粗略的類比。三英戰(zhàn)呂布時,呂布對付關羽張飛(均為超一流)聯(lián)手,己處下風,加上劉備(二流水平)就萬萬不是對手;呂布對付曹家六將時,對手包括許褚、典韋、夏侯惇(一流)、夏侯淵(一流)、李典(強二流)、樂進(強二流),前三將的組合實力己超過劉關張,呂布趁六將尚未合圍之前即借赤兔之力逃之夭夭,應該說是相當明智的。孫策十二騎威力應該又比曹家六將又高出一大截,相信三個呂布也不是對手。
二、戰(zhàn)況如何?有以下幾種可能:
1、曲阿小將奮力死戰(zhàn),但寡不敵眾,或遭人暗算,被江東眾將所殺。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己知曲阿小將是位蓋世神將,身逢絕地必然奮力反撲,相信江東眾將無人能接住這雷霆萬鈞的最后一擊,而事實上十二騎全須全尾兒地追上了孫策,不但沒人陣亡,而且還保護孫策與千余敵兵大戰(zhàn),直到周瑜引兵來接應。所以曲阿小將被殺的可能性不大。
2、曲阿小將武力稍遜于東吳十二騎聯(lián)手,勉強支持一小時后殺開一條血路,落荒而逃。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東吳眾將救主心切,個個奮勇爭先,死戰(zhàn)不退,曲阿小將不下殺手恐怕想逃命也難。于是又回到前述第一種情況。所以曲阿小將落敗的可能性也不大。
3、曲阿小將纏住東吳眾將,如老叟戲頑童,纏斗一小時,為東吳眾將救主的一片忠心所感化,高抬貴手,放眾將追趕孫策。曲阿小將是一位蓋世猛將,但是又為何我把他排在第二呢?主要是人種問題,曲阿小將在厲害逼竟只是個人,而上面排第一的已經(jīng)不能算人類了,故而將其列為第二。
第三名:飛將軍呂奉先
觀其戰(zhàn)績:虎牢關以一己之力對付劉、關、張;和曹操交戰(zhàn),以一人之力對付曹家六將(上面說過了),被世人稱為“飛將軍”,但是,有上面2位在,就算是飛將軍呂布也就只能排在第三了。
第四名:常山趙子龍
單單是單騎救主就足以和呂布相提,斬殺曹操五十余員將領,兵卒無數(shù)。曹真來攻,趙云堅守關卡不戰(zhàn),曹真知云威名,不戰(zhàn)自退;年過七十,仍能斬殺西涼上將韓德包括他的4個兒子,如此驍勇的將領,我把他排在第四!
第五名:惡來典韋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后歸曹操。曹操譽為“古之惡來”,典韋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jié),性格任俠。三國志里面記載的典韋,其時同鄉(xiāng)劉氏與睢陽人李永為仇敵,典韋便為劉氏報怨。李永曾任富春長,家中備衛(wèi)甚為嚴謹。典韋駕車,載著雞酒,偽裝正在等候別人的閑人;當李永府前開門,李永親自出府時,典韋便懷匕首向前截殺李永,并殺李永妻,再慢慢走出來,取出車上刀戟,步行離去。由于李永的居所鄰近市,此事發(fā)生后全市驚。從后而追者雖有數(shù)百人,但卻無人敢近。典韋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眾,雙方轉(zhuǎn)戰(zhàn)不久,典韋脫身而去,自此為豪杰之士所賞識.
典韋的戰(zhàn)績不多,最出彩的也是唯一的一個戰(zhàn)績就是“忠心護主”。雖然雙戟被偷,但是仍空手殺敵數(shù)百人,令敵軍膽寒,最后因寡不敵眾戰(zhàn)死。曹操為之痛哭。
好吧,上面只是熱身而已,也有點小編自己個人觀點的味道,所以不算數(shù),下面來正式的。
三國武將排名前100名:
1、呂布:看過很多三國迷的武將排行榜,基本上都將呂布列在第一位,偶爾也有標新立異者試圖將呂布列在別人之后,也只是貽笑大方罷了。
先看看幾個站例:羅貫中版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zhàn)呂布“...看看趕上公孫瓚,布舉畫戟望后心便刺。旁邊一將,圓睜環(huán)眼,倒豎虎須,挺丈八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zhàn)張飛。飛抖搜神威,酣戰(zhàn)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云長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zhàn)到三十合,兩員將戰(zhàn)不倒呂布。能夠數(shù)十合使張飛關羽張飛雙戰(zhàn)呂布30回合不分勝負,劉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時!”掣雙股劍,驟黃驃馬,刺斜里去砍...”書中沒有寫張飛到底戰(zhàn)呂布多少回合(不象毛版三國中稱張飛斗呂布五十合不分勝負),估計也就數(shù)十合。數(shù)十合敗張飛,30合平張飛關羽聯(lián)手,這是最能表明呂布武力的一節(jié)了。
另外戰(zhàn)例,呂布獨戰(zhàn)典韋許褚夏侯敦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其結(jié)果也只是“呂布遮攔不住,撥馬回城”,終究能全身而退?!叭酥袇尾肌苯^非浪得虛名。
2、馬超:羅版三國馬超在身負血海深仇的情況下首戰(zhàn)3合敗張邰(毛版20合)。
3、趙云:長坂坡趙云體力疲乏的情況下戰(zhàn)張合羅版三國10數(shù)合張頜氣力不加撥馬回走(毛版30合敗張邰)。
4、顏良:20合完敗徐晃,武力明顯在許褚之上,真不知道前人是怎樣排名的,總是不排顏良。
5、關羽:羅版三國關羽20合未能拿下紀靈,且紀靈退走時并不狼狽(毛本30合,且紀靈大叫“少歇”),雖說關羽顧及大局,不愿殺紀靈,但是關羽沒有足夠的武力將他只敗不傷。羅版三國關羽一合斬了華雄,沒有人知道是怎樣殺的,因此這一點雖不足以說明華雄武力很低,但可以作為關羽武力很高的理由,關羽在戰(zhàn)場上殺了顏良文丑是不爭的事實,卻并不能由此斷定關羽武力一定高于顏良。羅版三國關羽與夏侯敦戰(zhàn)了40合不分。
6、張飛:羅版三國中張飛一戰(zhàn)呂布是明顯的失敗,但第二次百合單挑呂布時,雖呂布不愿得罪劉備而不會下殺手,雖張飛占下風,但終究呂布沒有戰(zhàn)敗張飛。羅版三國張飛第二次單挑張頜時,先四五十合,后張頜一直死戰(zhàn)到百十余合,這樣看來,張飛武力比馬超趙云要低了。張飛一戰(zhàn)馬超,雖100合不分勝負,但劉備“恐張飛有失,急鳴金收軍”,說明占下風,另外看看原文“...玄德急止之曰:‘且休出戰(zhàn)。先當避其銳氣?!P下馬超單搦張飛出馬,關上張飛恨不得平吞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當住??纯次绾?,玄德望見馬超陣上人馬皆倦...”劉備是先避其銳氣再趁馬超陣上人馬皆倦而出兵,或許當時馬超中飯都沒吃。當劉備與袁術已經(jīng)徹底成仇,張飛十數(shù)合殺袁術的大將紀靈。
7、典韋:曹操戰(zhàn)呂布時,羅貫中并沒有安排典韋單挑,而是讓許褚斗二十合,然后典韋等一起幫忙,如果典韋真的像傳統(tǒng)排名的一呂二馬三典韋那么厲害(據(jù)說一呂二趙三典韋是毛潤之先生修改出來的),哪么典韋足夠單挑呂布了,但羅貫中先生并沒有這樣安排,而只是派典韋和呂布的幾位手下打了幾場。另外典韋戰(zhàn)許褚?guī)装倩睾喜环謩儇撌钦嬲饬x上的平手,說明兩人武力的確相近,鑒于許褚曾經(jīng)被徐晃50合戰(zhàn)平,故典韋列于之前了。
8、許褚:在許褚與呂布斗20合后,曹操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呂布非一人可勝?!比缓缶团晌鍖⒓尤肴簹獏尾?。整部前三國,除呂布之外,再無一人能令曹操如此之忌憚,即使是后來的馬超于潼關前連敗曹營于禁/張合兩員名將,曹操也未指揮群毆,(以致后來的李通被馬超挑于馬下)??梢?,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曹操是不愿指揮打群架的。由此可見,曹操的那句話實在是給許褚在眾將面前留足了面子;那句話其實需要改一個字:“呂布非一人可敵”。戰(zhàn)馬超“...斗了一百余合,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匹,又出陣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勝負。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兩軍大駭。兩個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奮威舉刀便砍馬超。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褚將槍挾住棄刀。兩個在馬上奪槍。許諸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桿,各拿半節(jié)在馬上亂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將齊出夾攻。龐德、馬岱見操將齊出,麾兩翼鐵騎,橫沖直撞,混殺將來,操兵大亂。許褚臂中兩箭...”。有人稱許褚折斷了馬超的槍,說明許褚占上風,其實不然,許褚拗斷馬超槍桿后,各拿半節(jié)在馬上亂打。再打下去許褚光著膀子,沒有保護,明顯吃虧,勝負也是不遠的事情了,這一點連曹操都看出來了,于是“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將齊出夾攻?!睉?zhàn)徐晃50合不分,要知道徐晃只有20合就完敗給顏良。
9、文丑:十余合戰(zhàn)敗公孫瓚(呂布曾數(shù)合擊敗公孫瓚,文丑戰(zhàn)斗力還是比呂布低一些),說明文丑武力比呂布也差不了多少。和少年趙云戰(zhàn)五六十合,不分勝負,羅版文丑與徐晃30余合戰(zhàn)平后徐晃從容退走,說明文丑武力低于顏良。(毛本是沒打多長時間,徐晃見文丑身后軍馬齊到料敵不過而走)。
10、龐德:戰(zhàn)關羽百余合,魏軍恐龐德有失,急令鳴金收軍。關平恐父年老,亦急鳴金?!凹绷铠Q金收軍”說明龐德戰(zhàn)關羽或許占了下風,戰(zhàn)關平30合不分,兩家各歇,說明30合內(nèi)龐德并沒有占優(yōu)勢。
11、黃忠:戰(zhàn)關羽100合不分勝負,但占下風(“恐有失”),戰(zhàn)李嚴四五十不分勝負。
12、孫策: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于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孫策來到曲阿并以曲阿為據(jù)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zhàn),大敗劉繇。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后統(tǒng)一江東;同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fā)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并于稱帝后,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13、太史慈:與孫策戰(zhàn)了幾百合不分勝負,兩人武力基本相近,也沒法從其它戰(zhàn)例判斷誰更強。
14、曹彰:劉封雖然不敵徐晃,但仍能屢次挑戰(zhàn),但劉封在曹彰面前只有3合完敗。
15、華雄:當華雄最牛叉的時候,曹操麾下眾將無一人敢於出戰(zhàn)華雄,何也?是被華雄連續(xù)挫敗18路諸侯、尤其擊敗江東猛虎的氣勢給鎮(zhèn)住了(包括十數(shù)合打敗孫堅)。能把夏侯敦、夏侯淵、曹洪這等勇將鎮(zhèn)住的人,武力可以不低于這些人吧。
16、夏侯敦:戰(zhàn)呂布戰(zhàn)例“...夏侯敦挺槍躍馬直出。敦與呂布戰(zhàn)不數(shù)合,李傕引一軍從側(cè)邊殺來,操急令夏侯淵迎敵。西邊又喊聲起,郭汜又引一軍殺到,操急令曹仁迎敵。三路軍馬,勢不可當。夏侯敦抵敵呂布不住,飛回陣來。布引鐵騎掩殺,曹操軍大敗...”算算時間應該有十余合,比許褚稍遜(許褚20合后曹操才派人群毆),而且“...夏侯敦挺槍出馬搦呂布戰(zhàn)。高順出馬大罵夏侯敦,敦大怒...”說明夏侯敦在曾經(jīng)敗給呂布的情況下,并不怕懼呂布武力。與關羽戰(zhàn)40合不分(雖說關羽因感激曹操而不愿殺夏侯敦,但關羽沒能將其打敗,且夏侯敦還要再戰(zhàn),若非張遼阻攔,自稱非擒關羽不可,說明夏侯敦經(jīng)過交手后并不畏懼關羽武力)。
17、張遼:戰(zhàn)關羽戰(zhàn)例:羅版劉備在撤退時遭張遼追擊,關羽與張遼交過手,未能擊退張遼,致使一半人馬被阻于城內(nèi)。故關羽對張遼評價甚高,可惜毛本中將劉備關羽那一萬軍馬的損失一筆抹去了。戰(zhàn)張飛戰(zhàn)例:“...關公見張遼退去,徑來東門看時,只見張飛已出城外和張遼廝殺,遼拍馬而去。張飛欲趕,關公急召入城,令士卒堅守東門。飛曰:“張遼怕我而走,哥哥如何趕我回來?”關公曰:“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是吾夜來美言說之,其人頗有歸順之心。今日不欲與汝廝殺,故拍馬而走?!憋w方悟,再不出戰(zhàn)...”由此可見,張飛與張遼交過手,張遼不弱于張飛,張遼卻拍馬而去,張飛本有疑惑,關羽解釋后,“飛方悟”。由此可見張遼是高手之列。與太史策60合不分勝負,說明張遼武功在太史慈附近,與凌統(tǒng)戰(zhàn)50合雖占優(yōu)勢但“不分勝負”,說明武功還是略低于關羽張飛。
18、關平:羅版三國關平40合戰(zhàn)平徐晃,看來關平似乎應該和徐晃相近,30合戰(zhàn)平龐德,關平似乎可以列于高手之列,羅版三國關平寡軍殺敗丁奉所部,送走廖化,感覺并不太費勁(毛本是關興“奮力”殺退,顯得很費勁)。
19、張頜:羅版三國馬超在身負血海深仇的情況下出場首戰(zhàn)3合敗張邰(毛版三國改成了20合),有網(wǎng)友做出如下點評:馬超身負殺父之血海深仇,“咬牙切齒”,臨陣心態(tài)屬于極端心態(tài),因此更有可能采取冒險速勝戰(zhàn)法。從張合這個角度來看,面對一個殺紅了眼的對手,也很有可能招數(shù)上還未山窮水盡,意志和膽氣上先自輸了--張合想想也覺得冤呀:馬超啊馬超,是丞相殺了你父,你跟我拼什么命啊,我才不和你拼命?故平等狀況下兩人交手,馬超20合敗張頜應該還是合理。趙云戰(zhàn)張頜,10數(shù)合張頜氣力不加撥馬回走,緩上一口氣后還要再戰(zhàn)。(毛本為30余合擊敗)。能使張頜列為第20位的戰(zhàn)例是張飛第二次單挑張頜:先四五十合,后張頜一直死戰(zhàn)到百十余合,可以理解為110余合,也沒全敗,只是因戰(zhàn)場形勢不利才遠引的。(毛本是四五十合)。
20、徐晃:被顏良20合殺敗(顏良是頂級高手,20合敗給他也不丟臉,張頜在趙云馬超面前也就能戰(zhàn)十多合吧,夏侯敦還十合敗給呂布呢)。戰(zhàn)許褚50合不分勝負,戰(zhàn)前,曹操雖然暗自欣賞徐晃,但并沒交代許褚不許殺死或打傷徐晃,所以兩人的50合平手是公平的。戰(zhàn)關平40合不分勝負。
21、臧霸:和樂進戰(zhàn)30合不分勝負?!?..于禁、樂進雙戰(zhàn)呂布不往。操望北而行。山后一彪軍出:左有張遼,右有臧霸。操使呂虔、曹洪戰(zhàn)之,不利...”我們可以理解為曹洪戰(zhàn)臧霸不利,那么臧霸的武功不在曹洪之下吧,曹洪可是能與體力受損的馬超死撐四五十合的高手,不知道為何這位高手總是被人遺忘,還是我的理解有誤(除非是曹洪沒有按常人的理解戰(zhàn)臧霸而是跑到左邊去戰(zhàn)張遼而結(jié)果不利,而臧霸只是戰(zhàn)勝呂虔,那么就無法判斷臧霸的武力了)。
22、徐盛:迎戰(zhàn)不能抵擋的曹仁。
23、魏延:被龐德奮力殺退的魏延(由此可見實力并沒有想象那么強)。
24、李嚴;戰(zhàn)黃忠四五十合不分勝負的李嚴(諸葛亮也評論說他守白帝城可擋陸迅))。
25、夏侯淵:戰(zhàn)黃忠20合不分,張飛能夠奮力殺散(毛版是奮力殺退)的夏侯淵。
26、文聘:河內(nèi)名將與魏延戰(zhàn)數(shù)百合不分,敵不住周泰韓當聯(lián)手的文聘。
27、曹洪:和體力受損的馬超死撐四五十合,敵不住臧霸的曹洪。
28、周泰:與韓當聯(lián)手都只能戰(zhàn)平許褚,但10合砍死沙摩坷的周泰。
29、甘寧:戰(zhàn)曹洪20不分(曹詐敗),率百騎劫魏營不折一人一騎的甘寧。
30、張任:“極有膽略”,數(shù)次與張飛戰(zhàn)十余合不分,終究被孔明在趙云張飛黃忠魏延俱在的情況下設計擒住的張任。
31、武安國:被呂布戰(zhàn)到十余合受傷的武安國。
32、程普:太史慈戰(zhàn)之30合內(nèi)尚未擊敗的程普。
33、高覽:挺槍接戰(zhàn)許褚與其捉對兒廝殺沒分出勝負卻被趙云偷襲身亡的高覽(其實不可估量);
34、何曼:身高九尺五與曹洪戰(zhàn)平兩個時辰卻被曹洪拖刀計殺的何曼(武力強但智商差排到這也可以了);
35、嚴顏:“有萬夫不當之勇”但被張飛設計后舉手無措撐到十合才敗的嚴顏;
36、高順(重點討論):有人為當初張遼(出場時20歲)臧霸都是其手下,呂布手下文有陳宮,武有高順,故認為高順武力高于張遼臧霸,固需要從具體分析,戰(zhàn)例:
羅本是“高順交戰(zhàn)不利,退走入陣。飛沖入陣來?!泵臼恰爱斚纫粚⒛耸菑堬w。高順出馬迎敵,不能取勝。布親自接戰(zhàn)”。從這一節(jié)來看,高順武力是要低張飛一個層次,不能列入高手之列。
“...是日午牌,城門開處,兩員將引軍出戰(zhàn):前軍侯成,后軍高順。操即使典韋出馬,直取侯成。侯成抵敵不過,回馬望城中走。韋趕到吊橋邊,高順亦攔擋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然而書中已經(jīng)明示“誘之入城”,只是誘敵。“...操急走南門,高順、侯成攔住。典韋怒目咬牙,沖殺出去。高順、侯成倒走出城...”這里可以理解為高順在之前誘敵一戰(zhàn)中知道典韋的武力很高,所以不敢正面迎敵,因此高順武力也要低典韋一個層次,但到底最低值是多少呢?看如下戰(zhàn)例:
戰(zhàn)夏侯敦被認為是評定高順武力值的戰(zhàn)例:“...兩馬相交,戰(zhàn)四五十合,高順敗走。敦縱馬趕去。順不敢入陣,繞陣而走。敦不舍,盡力追之。陣中曹性看見,縱馬出陣,拈弓搭箭,夏侯敦將近,性一箭正中敦左目。敦拔箭,帶出眼睛。敦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之!”于口內(nèi)啖之,不趕高順,只取曹性,一槍搠透面門,死于馬下...夏侯敦殺了曹性,縱馬便回。高順卻從背后趕來,呂布軍馬一齊都上,曹軍大敗。夏侯淵救兄而走。呂虔、李典將敗軍退去濟北下寨。高順得勝,引軍回擊玄德...”。
似乎高順僅四五十合就完敗于夏侯敦,事實如此嗎?我理解也有可能是高順知道武力戰(zhàn)不勝夏侯敦(也就是說高順武力的確在夏侯敦之下卻不是四五十合可以戰(zhàn)勝的),于是誘敵,否則為何“不入陣而繞陣而走”,(要知道敗將逃命入陣是最安全的,有士兵弓箭相助,有同事死命相助)。最終高順誘敵目的達到了,在高順完全吸引夏侯敦的注意力情況下,曹性射箭相助,最終“高順卻從背后趕來,呂布軍馬一齊都上,曹軍大敗...高順得勝”,可見高順不愧為帥才。即便是毛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敦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敦不舍,亦繞陣追之...”毛版雖然使讀者更傾向于理解高順完敗,但是高順誘敵的意圖更明顯。
于是應該可以推出高順武力在夏侯敦之下(因為夏侯敦可以使關羽戰(zhàn)40合不勝,但高順與張飛交戰(zhàn)不利),卻非夏侯敦四五十合可以完敗的,而關羽曾戰(zhàn)張遼之后對張飛稱“他武功不在你我之下”也可以推測出高順武力在張遼之下,甚至在“能百合死戰(zhàn)張飛”的張合之下。
后三國不在討論范圍,于是:
37、關興:關羽的次子,蜀國后期名將.關羽遇害后,隨劉備東征伐吳,英勇殺敵。諸葛亮伐魏時,關興是主要戰(zhàn)將,屢建戰(zhàn)功??梢姽αΣ贿d,后殺東吳潘璋,奪回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38、 張苞: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藝高強,與關興是當時蜀軍中的優(yōu)秀將領。隨諸葛亮伐魏時,在戰(zhàn)事中不慎趺落山中,頭部受傷,不久死去。
39、兀突骨:身長丈二,不食五谷,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戰(zhàn)敗魏延的烏戈國國主兀突骨。
40、文鴦:單騎退雄兵的文鴦。
41、鄧艾:戰(zhàn)姜維數(shù)十余合平手,戰(zhàn)文鴦50合平手的鄧艾。
42、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zhàn)退師纂、鄧忠二人的諸葛尚。
43、姜維:武力令老趙云大驚的姜維;(沒有把他放在前30,不能因為和年老的趙云交鋒未輸就輕易把他放在前面諸多名將之上畢竟是晚輩)。
44、鄧忠:與姜維戰(zhàn)三四十合不分的鄧忠;(如果姜維在前30,這種沒名氣的人估計要在各國前期名將之列了)。
45、張翼:不數(shù)合使張翼(張翼曾戰(zhàn)姜維不數(shù)合平手)敗走的徐質(zhì)。
46、王平:又稱何平,是蜀國后期名將曾和張頜交戰(zhàn)幾十和未分勝負,后據(jù)說被徐質(zhì)所殺!
47、夏候霸;投奔入蜀中的夏候霸。
48、王雙;被稱贊為"萬夫不當?shù)?quot;王雙,但交戰(zhàn)中實力并不強悍。
49、祝融夫人:一個女人把蜀國幾位大將打的落花流水!那時因為孔明見子龍以老不叫他去迎戰(zhàn),蜀國幾位大將都斗不過她一個女子,最后孔明還是叫了子龍迎敵,把祝融夫人擊倒.(把女子排到此處純粹是照顧面子)
50、廖化:此人更是可圈可點,生命力模糊的可比"南華老仙",活了據(jù)說105歲如果屬實,可說三國長壽第一人 (另外還有3人也活了90多歲)。
啊已經(jīng)無人可以盤點了嗎?那就把歷史延伸到晉朝時期吧,于是:
51、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后率親黨避亂于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shù)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zhèn)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zhèn)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nèi)明爭暗斗,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yè)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52、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戰(zhàn)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后為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晉代魏后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zhèn)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zhì)準備,并在吳將陸抗去世后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死后獲贈侍中、太傅,謚號“成”。
53、杜預:
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統(tǒng)帥之一。歷官曹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zhèn)南大將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經(jīng)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54、王濬:
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宋書》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nóng)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名將。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美姿貌。多謀善戰(zhàn)。
初任河東從事。西晉泰始八年(272年),任廣漢太守時,納主簿李毅之議,發(fā)兵討滅枉殺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門張弘等,遷益州刺史。后因治邊有方,少數(shù)民族多來歸附,拜右衛(wèi)將軍,任大司農(nóng)。晉武帝與羊祜密謀伐吳,祜薦其留鎮(zhèn)益州。王濬受命藉長江上游地勢之利,治水軍,以屯田兵及諸郡兵合萬余人,大造舟艦器仗,作攻吳準備。歷經(jīng)七年建成一支強大水軍,在晉滅吳之戰(zhàn)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寧五年(279年),上書請速攻吳,促成晉武帝于十一月發(fā)兵大舉攻吳。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自成都出發(fā),率水陸軍順流而下。二月,越過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帶走吳軍置于江中之鐵錐,以火炬熔毀其鐵鏈,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繼續(xù)前進。在杜預等的支援和策應下,順利攻占西陵、夷道、樂鄉(xiāng)、武昌。三月,與另兩路晉軍同逼吳都建業(yè)(今南京)。又臨機果斷,率先進入建業(yè)西石頭城,接受吳主孫皓投降,實現(xiàn)西晉統(tǒng)一大業(yè)。
因滅吳功勛卓著,拜為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太康六年(285年),為撫軍大將軍。同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去世,葬于柏谷山。謚曰武侯。
55、馬隆:
馬隆,生卒年不詳,字孝興,東平平陸(今山東汶上)人,西晉名將,兵器革新家,官至東羌校尉,封奉高縣侯。
咸寧五年(279)正月,河西鮮卑人禿發(fā)樹機能率眾反晉,攻占涼州(治今甘肅武威),晉廷大震。時馬隆任司馬督,自請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復。武帝準其所請,授他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庫任選兵器,并領三年軍資而后出發(fā)。十一月,率軍西渡溫水(今武威東),禿發(fā)樹機能領部眾數(shù)萬據(jù)險阻遏。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lián)車為營,插鹿角于車的外圍;遇道路狹窄,則將扁箱為木屋置于車上,以擋矢石。據(jù)《晉書·馬隆傳》記載,他還令晉軍著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擾身裹鐵甲的鮮卑人行動。如此且戰(zhàn)且進,不斷獲勝。武帝在久未聞馬隆軍音訊后獲得捷報,甚喜,詔授馬隆假節(jié)、宣威將軍。十二月,經(jīng)大戰(zhàn),斬禿發(fā)樹機能,克涼州。
太康初年,晉廷因西平(治今西寧)荒毀,任馬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率兵南下將其興復。馬隆戍邊十余年,戰(zhàn)守盡力,聲威大震。后死于任上。
56、胡奮:
胡奮(?―288年),字玄威,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南)人,曹魏車騎將軍、陰密侯胡遵之子,西晉將領、外戚。胡奮性開朗,有謀略,少好武事。早年效力軍中,司馬懿率軍征討公孫淵時,胡奮以平民身份隨軍出征,深受司馬懿喜愛。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與路蕃聯(lián)合,平定匈奴劉猛叛亂,建立赫赫軍功,升任征南將軍、散騎常侍。胡奮晚年好讀書學習,文章寫得很好,名聲大,而為官所到之處,口碑頗佳。泰始末年,其女兒胡芳入選后宮,被晉武帝封為貴人。因此,晉武帝對胡奮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鎮(zhèn)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康九年(288年),胡奮去世,追贈車騎將軍,謚號壯。
57、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58、桓溫:
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漢族,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zhèn))人。東晉杰出的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內(nèi)史桓彝長子,東漢名儒桓榮之后。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曾經(jīng)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戰(zhàn)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xiàn)?;笢刂u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為“楚宣武皇帝”。
59、茍晞:
茍晞(?-311年),字道將,河內(nèi)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修武縣)人。西晉末年名將。精通兵法,時人比之韓信、白起。在八王之亂中,先后投靠多王,戰(zhàn)敗汲桑、呂朗、劉根、公師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稱"屠伯"。官至大將軍、太子太傅、錄尚書事,東平郡公。后被石勒擊敗被俘,不久后即被殺。
60、麹允:
麹允(?―316年),涼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西晉末年大臣、將領。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攻陷洛陽,擄走晉懷帝,閻鼎等立秦王司馬鄴為皇太子,閻鼎總理百官。麹允時任安夷護軍、始平太守,心中妒忌閻鼎的功勞,恰逢閻鼎殺死京兆太守梁綜,麹允便與梁綜之弟馮翊太守梁緯等攻打閻鼎,閻鼎逃走。永嘉六年(312年),任雍州刺史。
建興元年(313年),司馬鄴繼位,是為晉愍帝,任命麹允為尚書左仆射、領軍將軍、持節(jié)、西戎校尉、錄尚書事,并仍任雍州刺史。當時漢趙將領劉曜等數(shù)萬人進逼長安,麹允擊敗他們。劉曜又攻北地郡,麹允為大都督、驃騎將軍,駐軍青白城以援救北地郡。劉曜轉(zhuǎn)而進犯上郡,麹允因兵力弱不敢前進。劉曜后再攻北地郡,北地太守麹昌向麹允求救,麹允率兵趕赴北地郡。麹允因中劉曜之計,致使北地郡陷落。
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圍攻長安,長安發(fā)生嚴重饑荒,百姓餓死大半,晉愍帝處境窘迫,于是投降漢趙,臨行前嘆息說:“誤我事的人,是麹、索二公?!睍x愍帝投降漢趙后,遭到漢趙皇帝劉聰幽禁侮辱,麹允對此伏地號哭不能起身,劉聰因此大怒,將他幽禁監(jiān)獄,麹允發(fā)憤自殺。劉聰贊許他的忠烈,追贈他為車騎將軍,謚號節(jié)愍侯。
兄弟們100位實在是湊不齊了,再盤點的話就盤點到了隋朝去了,哈哈,先就這么多了,下次給大家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