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是誰發(fā)明的?為什么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中國姑娘
在我們中國人都有著一句老話,說我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個炎黃子孫還非常的好理解,意思就是炎帝與皇帝的后裔嘛。但是這個龍的傳人卻給人一種神話色彩。但是事實上,這個龍的傳人并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神話故事中所謂的神龍的傳人。那么現(xiàn)在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咱們中國的神龍是怎么出現(xiàn)的吧,看看為什么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在我國近5000年前的時候,當時的炎帝與皇帝已經(jīng)是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了,但是與之遙相呼應的南方地區(qū)卻并不是很太平。在當時長江流域地區(qū),除了皇帝與炎帝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強大的部落,這個部落就是“九黎”。
九黎的首領就是蚩尤,在他們部落里面,他的兄弟81人是最能征善戰(zhàn)的,每一個都是非常強悍的存在,而且九黎部族在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較早期的金屬冶煉技術。也正式因為這樣,所欲九黎部族就迅速統(tǒng)治了長江流域這片廣袤的沃土。
九黎首領蚩尤的性格天生殘暴,特別好斗,當時他見著炎帝帶著自己的部落沿著渭水南下,于是蚩尤就便帶著自己的部族開始北上在陳州地區(qū)像炎帝發(fā)動了戰(zhàn)爭。當時炎帝的部落無實力對抗蚩尤,一直被九黎部落追究到了逐鹿荒原,而逐鹿荒原已經(jīng)是黃帝部族所控制的勢力范圍了。
當時黃帝派人想要說服炎帝歸順黃帝,但是炎帝拒絕歸順,反而是對黃帝的部落展開了攻擊。之后黃帝與炎帝在阪泉大戰(zhàn)三次,炎帝均以失敗告終。炎帝最終沒有辦法,為了能夠保全自己的部落,最終選擇了歸順黃帝。于是炎黃二人便在邙山定下盟約共同討伐蚩尤九黎部族。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著名的逐鹿之戰(zhàn)便開始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一開始的時候,黃帝便呼喚出了有翅膀的應龍前來助戰(zhàn),當時應龍蓄水一便將蚩尤的軍隊淹沒。但是在蚩尤這邊也有著雨師和風伯助戰(zhàn),一時間風雨交加,黃帝的軍隊陷入了困境。就在這危及當頭,黃帝只能是請下天上的天女女妭阻止了風雨,天氣瞬間就晴空萬里。
看到這個情況,蚩尤驚詫萬分,也就是這個大好時機,黃帝便下令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大部族集合軍隊傾巢出動,對蚩尤的九黎部族發(fā)起了猛攻。黃帝手下的這些戰(zhàn)將個個都是身強力壯,而且有著非常默契的戰(zhàn)術配合,一時間打的九黎的狂暴戰(zhàn)士翻不了身。
蚩尤眼見戰(zhàn)況進入到了僵持階段,于是就開始施展自身的巫法,從鼻孔當中噴出團團黑霧,一時間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狂風大作,就這樣一直持續(xù)了三天三夜。這種情況一度讓黃帝的部隊迷失了方向,完全分不清東南西北,士氣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蚩尤的部族卻是精神大振,趁著這個世間沖殺進了黑霧之中。
黃帝的部族再一次陷入了危機,于是黃帝麾下大將豐厚在天上北斗星的方向下制作了一輛指南車。這輛車上站著一個鐵質(zhì)的小人,伸出手臂直指南方。于是黃帝部隊便立刻辨別了方向,六大部落的軍隊瞬間就情緒激昂起來,奮力沖出了黑霧的籠罩,殺的九黎部族是尸橫遍野,蚩尤也最終被殺。
戰(zhàn)斗結束后,黃帝打敗蚩尤的消息便馬上傳遍了南方各個部族,之后長江流域的其他部族先后也都紛紛的歸順了黃帝。黃帝隨后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各部落酋長)的簇擁下被推舉成為了天子,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中華的不朽功勛。同一時間也開始制定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圖騰標志,也就是所謂的國旗。當時有人建議時以熊部族的“熊”最為圖騰,但是這個意見被黃帝否決了,因為黃帝認為這隊其他部族是不公平的。
為了公平起見和團結各個部族,黃帝遍提出了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片,以烏龜尾為尾,以獅子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抓為爪,將各個部族圖騰的特點集于一身,于是“中國龍”就誕生了。所以說,中國人即是炎黃子孫,同時也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