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員外”是指什么?員外是什么官職?
我不是主角
說起“員外”,估計有很多小伙伴對這個詞比較陌生。員外原先是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后來指的是地主豪紳。后世是可以因此類官職進行捐買,所以符號都被稱之為員外。自從明朝以后,員外郎就是一種閑職了,與科舉沒有了任何該案系,但是漸漸的與財富卻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只要肯定花錢,地主或是商人就可以弄個員外官來做。
一、名詞解釋
(一)、基本解釋
1、 [ministry councillor]:古指正員以外官員(全稱為"員外郎")
2、 [landlord]:指地主豪紳(多見于早期白話)
結(jié)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yǎng)做外宅。--《水滸傳》
不多時郭彰帶到,伴當(dāng)對他,指著白玉堂道:"這是我家五員外。"--《三俠五義》
(二)詳細解釋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一個開線鋪的員外 張士廉年過六旬,媽媽死后,孑然一身,并無兒女。"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不是什么員外,俺們這里有幾貫錢的人,都稱他做員外,無過是個土財主,沒品職的。"
清《三俠五義》第五十四回:白玉堂卻笑著道:"那老兒不要害怕。我非山賊盜寇,不是甚么大寨主。"伴當(dāng)在旁道:"你稱呼員外。"郭老道:"員外在上,聽老兒訴稟。"便將帶領(lǐng)女兒上瓜州投親,被胡烈截住為給員外提親,因未允,將小老兒囚禁在山洞之內(nèi),細細說了一遍。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五:"他頗有點員外的風(fēng)度,招待起朋友來倒還灑脫得很。"參見" 員外郎 "。
二、沿革
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隋開皇六年(568),在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號"員外",實已在編制定員之內(nèi)。此外,唐、宋、遼、金在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員外郎。元屬中書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內(nèi)務(wù)府等也有員外郎。
到了現(xiàn)代,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淡出。但隨之出現(xiàn)了"候補委員"這一新的職位稱呼,于是就有了候補委員,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延用至今。
三、級別
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通稱副郎。南北朝簡稱員外散騎侍郎為員外郎。是較高貴的近侍官。隋代始于六部郎中之下設(shè)員外郎,以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變。惟唐制列在六品,明清則升為從五品。
俗稱的含義隨著時間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guān),而漸漸和財富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財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徑,而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之苦盡可以統(tǒng)統(tǒng)免去。
員外郎作為祿星,由他來保佑讀書人狀元及第、金榜題名,這多少有些諷刺意味。但即便是如此塑造,還是不能解決角色重復(fù)的問題,因為福星的尊貴其實已包含富貴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