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早就知道易牙三人不是好人 為什么不殺了他們?
春光傾人
齊桓公作為春秋時期非常有名的霸主,在他的身邊卻是忠奸并存,既有像管仲這樣的賢能之臣,卻也有易牙這樣的奸佞小人。易牙應(yīng)該有不少人都聽說過,曾經(jīng)因為齊桓公說了一句,自己吃遍天下美味,卻還沒有吃過人肉的味道,就把自己才幾歲的兒子殺掉,給齊桓公烹飪了一道菜。易牙雖然是一位大廚,可是這樣為了巴結(jié)主君的行為,實在是令人不齒,而管仲看得透徹,建議齊桓公將易牙等幾個人趕走,可齊桓公不肯,最終結(jié)局悲慘。那管仲既然知道他們不是什么好人,為什么不干脆建議殺掉他們呢?
1.管仲幫助齊桓公
齊襄公十二年,齊襄公諸兒被公孫無知弒殺,早年逃亡國外的兄弟公子糾、公子小白動身回國,兩人都有繼承齊侯之位的權(quán)力,誰先回國誰就是新的齊國之主。
管仲讓自己的主君公子糾往齊國趕,他本人則去阻攔公子小白。管仲埋伏半道上,一箭射向公子小白。一聲“啊”的慘叫傳來,公子小白身上插著箭躺在地上,不再動彈。
公子小白的護從怒吼連連,紛紛向管仲沖來。管仲看任務(wù)完成,毫不戀戰(zhàn),立即抽身復(fù)命,根本沒想到公子小白是炸死。公子糾收到兄弟的死訊,失了警惕,懈怠下來。
公子糾趕回齊都的時候,等著他的不是眾臣的歡呼,而是公子小白的士兵,最后公子糾被殺,而公子小白成為齊侯,他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心有大志,想為這紛亂的天下出分力,于是他不僅饒恕了差點要他命的管仲,更對他予以重任——拜管仲為相國。管仲則投桃報李,拿出看家的本事來幫助齊桓公。
管仲一面從制度上入手,改組官制、軍制,一面發(fā)展齊國經(jīng)濟,創(chuàng)造財富。管仲也是第一個打破“世卿世祿制”的人,他的舉措給齊國帶來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是一國發(fā)展壯大的根本。
齊國用管仲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還有回到齊桓公和公子糾的恩怨上。公子糾有自己的支持勢力,其中之一便是魯國,而齊桓公老想著報復(fù)魯國的“幫弟之恩”。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發(fā)兵攻打魯國,齊魯兩軍決戰(zhàn)于長勺。齊國這么一個大國,被小小的魯國打得大敗而歸。曹劌論戰(zhàn)的典故便出于此戰(zhàn)。齊國之敗固然有曹劌的因素,卻不能忽視齊國戰(zhàn)力低下。
有長勺之敗的奇恥大辱,齊桓公大力支持管仲改革,而管仲也不負眾望,助齊桓公登上霸主寶座,開啟齊國霸業(yè)。可以說,沒有管仲就沒有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身為相國,又負責改革齊國弊政,在齊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有些事卻管不了。什么事呢?那就是易牙、豎刁、衛(wèi)開方三奸的問題。
2.管仲為何不殺掉易牙
三奸做了什么事呢?易牙將自己的兒子做成“美食”,來討好齊桓公。豎刁為侍奉齊桓公則自閹。衛(wèi)開方是衛(wèi)人,為取悅齊桓公,十五年不歸家看望父母。
管仲臨死前告誡齊桓公:萬萬不可用此三人,否則后患無窮。結(jié)果“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quán)”。
管仲能革除一國之弊端,既然發(fā)現(xiàn)三奸的問題,為何不出手除掉他們?其實不是管仲不想,而是不能,其中涉及的“職場”潛規(guī)則連諸葛亮都不得不避讓。
我們看看管仲是怎么形容三奸的:易牙“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豎刁“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衛(wèi)開方“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管仲用三人的“私事”行為套用到齊國的“公事”上,認為他們至親的家人都不管不顧,怎么能處理好“彼此無關(guān)系”的國事呢?但我們以齊桓公的視角來想想,便會豁然開朗。
齊桓公認為,易牙三人為了自己,放棄血脈親人,難道不是更忠于自己的表現(xiàn)嗎?易牙他們侍奉齊桓公是私事,對待自己家人是私事,治理齊國是公事,但在齊桓公眼里:侍奉自己的私事和治理國家的公事,有什么區(qū)別?
一國之君(對某些上司、領(lǐng)導(dǎo)一樣適用)沒有嚴格的公私之分,下屬眼里的公事,也許是君主的公事,反之亦然,管仲便明白這點。
管仲可以革除國家弊端,因為國家是死物,沒有“七情六欲”,但君主有喜怒哀樂,管仲怎么革除的了?管仲也不能過分插手,以“公事”之名干擾君主“私事”,這是大忌。
3.諸葛亮與法正
三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他也很明白“職場”的潛規(guī)則,哪怕以他的權(quán)勢、地位,也不得不小心避讓,以防陷入“公私不分”的險境。
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成都后大封功臣,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這時候劉備的合法官位是大漢左將軍,左將軍府便是管理益州的小朝廷,諸葛亮其實相當于丞相。而此時的法正為蜀郡太守,相當于宋朝的開封府尹。
法正這個人小心眼,“睚眥之怨,無不報復(fù),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有人看不下去,找到諸葛亮,想讓他出手管管法正,至少給主公劉備提一提,諸葛亮拒絕了。
京城長官權(quán)力雖大,卻比不得一國丞相,但諸葛亮為何不敢管法正的事?諸葛亮原話是:“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fù)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隱藏的意思是法正正受劉備信任,沒法管。
法正“睚眥必報”這是私事,輔佐劉備是公事。究竟私事重要還是私事重要,不在諸葛亮,而在主公劉備。劉備認為法正能幫自己平定天下,那所謂的私事便不重要。若法正只是個占據(jù)高位的庸人,也不能討得劉備歡心,“私事”也許會成為他的催命符。
身為下屬,首先要搞明白主君的“私事”、“公事”之分,不能輕易踏入其中,否則會陷入險境。歷史上諸多的小人,不是他們多厲害,而是有個強勢的后臺,因討得皇帝歡心而如同坐火箭般上升的人,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