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何要打壓張貴妃?兩人之間有什么仇怨嗎?
泛白的記憶
張貴妃作為歷史上宋仁宗最寵愛的妃子,可以說是得到了皇帝最大的寵愛,即便是生前沒有辦法做皇后,她死后,宋仁宗也堅決要給她皇后的榮譽,還要在曹皇后在世的時候,以皇后的禮儀安葬張貴妃。然而包拯對張貴妃可沒這么喜歡,甚至是多次打壓張貴妃,彈劾張貴妃的伯父,耿直諫言,說話間口水都飛到宋仁宗臉上了。還對張貴妃提拔的宰相非常不滿,也盡力打壓,這是為何呢?包拯一直是一個公私分明之人,他這樣的行為究竟是出于公還是出于私,他打壓張貴妃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包拯為何要打壓張貴妃?
包拯打壓張貴妃的背景,是宋仁宗時期,朝堂風氣不太好,很多官員相互勾結(jié),黨項之爭非常嚴重,而包拯本來就是一個苛求廉政風氣的官員,所以他就向宋仁宗告狀,說張美人的伯父張堯佐勾結(jié)宰相文彥博,而文彥博與張貴妃也內(nèi)外勾結(jié),多次收受文彥博送的禮物,利用后宮權(quán)利在朝中勾結(jié),必須打壓。
宋仁宗聽到這事,其實也很難處理,畢竟是官家喜歡的張貴妃,張貴妃又恃寵而驕,由不得半點批評,于是仁宗每每聽到包拯的彈劾,就掩面嘆息,表示一點辦法都沒有。
2.宋仁宗難道不知道張貴妃勾結(jié)嗎?
其實,張貴妃收人禮物這件事,宋仁宗一直都知道,知道不批評懲戒,等于默許?還是時機未到?
有一年上元節(jié),張貴妃和官家一起去皇城頭看花燈,張貴妃穿著一件極為華麗的燈籠錦,甚是好看,但卻從未見宮中有人做這種衣服,于是官家就問她:你這件衣服甚是好看,哪里來的?而張貴妃那么直腸子,不過腦子,便如實回答官家:文彥博的夫人送的!
當時官家也只是淺淺說說,不要與他人走得太近,而張貴妃卻不聽。
再一次,宋仁宗去張貴妃房間散步,進門便看見一排定州出產(chǎn)的紅瓷器,耀眼奪目,十分華麗。便問張貴妃這瓷器哪里來的?張貴妃依舊老實交代說:王大人送的!張貴妃口中的王大人,是王拱辰,是當年仁宗欽點的狀元,壓過歐陽修的王拱辰。
宋仁宗一聽,十分憤怒,拿起門口的棍棒,一個一個砸碎了。
要說已經(jīng)兩次了,仁宗都十分生氣,可誰知,張貴妃依然是不改自己的性子。
有一次陪官家出門,她跟官家撒嬌說,想坐皇后的鑾駕傘蓋,官家一開始不允許,可張貴妃卻一直魅惑,官家忍不了了,便說:你去找皇后借吧,她只要借給你,你就用。誰料,張貴妃真的去找皇后借了,皇后也真的給了。
回來之后,張貴妃向官家顯擺說,我借到了!官家卻十分生氣,說:你當國家典章,禮教規(guī)矩都是兒戲嗎?這幾件事下來,都能看出,宋仁宗也是對張貴妃一再暗示,一再教育,可張貴妃依舊死性不改,仁宗也是為此頭大,再經(jīng)過包拯的彈劾,仁宗更是被逼的沒有辦法,卻始終不肯松口,懲戒張堯佐和文彥博。
3.包拯會善罷甘休嗎?
包拯這樣一個性格正直的人,他怎么會善罷甘休?所以他回家之后,更是羅列了張堯佐的罪狀,一方面指責張堯佐靠裙帶關(guān)系(意指張貴妃)上位,不會做事,另一方面張堯佐黃河改道,弄得附近災民妻離子散,這樣的官員留著何用?于是便像唐僧一樣,每天一上朝就念叨著:
開除張堯佐!開除張堯佐!開除張堯佐!開除張堯佐!
仁宗在這種壓力下,最終換掉了張堯佐,但包拯卻還不滿意,甚至更加生氣,因為仁宗給張堯佐升遷了,讓他從一個三司使的位置,換成了很多人為官一生都得不到的職業(yè)——身兼四使(宣徽南院使、懷康節(jié)度使、景靈宮使、群牧制置使)。
以包拯為首朝廷官員更是生氣的發(fā)起猛烈進攻,誓死要讓張堯佐、張貴妃和他們的同伙掃除干凈。
于是包拯就寫了一篇《彈張堯佐》,上奏仁宗,這篇諫言里,不僅說了張堯佐結(jié)黨營私、靠貴妃上位的事實,說宰相文彥博巴結(jié)貴妃、結(jié)交外戚,更是說仁宗慧眼不識珠,無顏面對宋朝先人!
歷經(jīng)數(shù)月,終于在這群言官的群舌狂戰(zhàn)之下,仁宗妥協(xié),剝奪了張堯佐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的職位,后妃之家的背景。
可包拯這個死心眼,還是不滿足。后來,包拯更是立志斬斷張氏集團的毒瘤,向宰相文彥博發(fā)起進攻,要罷免這個張貴妃提拔起來的宰相,讓富弼做宰相。
幾經(jīng)爭執(zhí)下,宋仁宗妥協(xié),免了文彥博的宰相之位,而張貴妃的勢力,也由此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