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么不封魏延為五虎將?五虎上將都有誰?
煙圈的寂寞
“五虎上將”的名頭,很多人都聽說過,指的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五位大將。這五位大將都跟隨劉備,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大功。只是,至于這五個人的排名,卻似乎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議。魏延,同樣也是有勇有謀的大將,但是為什么卻不能躋身五虎將的行列呢?魏延究竟比其他人輸在了哪些地方,五虎將又分別都是誰呢?
五虎上將,指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一同跟隨劉備創(chuàng)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大將,一般來說,就是“關張馬黃趙”,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至于五個人的排名問題,我們稍后再談。這五個人,其實并非是劉備封的,而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寫書的時候,把他們五個人合在一起寫了一篇傳,只不過這個時候并沒有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
但是,陳壽距離我們也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時間了,漫長的朝代更迭,文學的發(fā)展,總會有很多民間傳說誕生,于是,這五個人就在民間不斷的演變中,被塑造成了“五虎上將”的形象,在很多古籍作品中都有所展現(xiàn)和記錄。
人一多,必然會出現(xiàn)排名先后的問題,所以關于五個人的座次問題,也就是他們的順序問題,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所不同。早期的《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中,是“關張馬黃趙”,之后又有很多變動,清朝時期,毛宗崗父子的《三國志演義》,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志傳》的基礎上,修編成現(xiàn)在通行版本的《三國演義》,將趙云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成為了“關張趙馬黃”。
在其他的很多小說中,五虎上將都被各種引用,只不過都是作者根據(jù)五虎上將得來的靈感,把自己筆下的人物也排了個“五虎”。例如《水滸傳》中,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為梁山五虎將,《大明英烈傳》中,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為明朝開國五虎將,在很多隋唐小說中,單雄信、王伯當、王君可、謝映登、羅成為瓦崗五虎。
而前面也提到,“五虎將”的說法是后世人的運用,在劉備時期,他可沒有封什么五虎上將。而至于為什么魏延不是五虎將之一,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自資歷不夠。他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約莫二十八歲,三十歲都不到,而加入之后,劉備進位漢中王那一年,關羽59,張飛53,馬超43,黃忠更是71,魏延最小,只有36。相比之下,他實在是太過年輕了,不僅如此,當時他的功勞也不怎么大。
《三國志》中,對于魏延和黃忠在兩川作戰(zhàn)的表現(xiàn)的評價分別是,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shù)有戰(zhàn)功,遷牙門將軍”,黃忠則是“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梢钥匆?,魏延關于功勞的就只有四個字“數(shù)有戰(zhàn)功”,跟黃忠一比,的確是有些小巫見大巫了,因此,魏延的功勞不足以支撐他成為五虎將之一。
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夏侯淵留守漢中,劉備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得到漢中,而夏侯淵最終被黃忠所殺,反觀魏延,就連劉備一方參戰(zhàn)的主要名將都沒有排上號,更不要說留下什么大功了。
更要命的是,魏延盡管不像《三國演義》里面那樣是個反叛人物,反而對蜀漢忠心耿耿,可是他的性格卻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跩起來不輸關羽,地位又不如人家,這樣的人,恐怕到了哪里都不會受到歡迎吧?
因此,綜合評價來看,魏延的確沒有太大的資格進入五虎上將的行列,這也不算委屈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