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 趙匡胤稱帝是自愿還是被迫?
有人歡喜
宋太祖趙匡胤,有關他稱帝的故事,有一個人們都知道的“黃袍加身”,而在這件事情流傳也非常廣泛,雖然聽上去總讓人感覺有些不切實際,但是畢竟古代發(fā)生的事情很多都比較奇特。不過,盡管如此,這一段還是有一些類似于“漏洞”的存在,讓人對趙匡胤稱帝的真實背景感到好奇,那么,究竟是一些怎樣的事情呢?
在傳統(tǒng)評書演義中,一提起宋太祖趙匡胤,總是稱贊“兩個拳頭、一條桿棒,打遍中原八百軍州,開創(chuàng)大宋三百年基業(yè)”。趙匡胤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武藝高強、勇猛過人的英雄好漢形象。然而,趙匡胤做皇帝,并非全靠威望,更多的是依靠軍事實力和權謀。
趙匡胤稱帝的重大事件,便是眾所周知的“陳橋驛兵變”。南宋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清晰地記載了這一事件的過程。趙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軍大將,當時周世宗英年早逝,新即位的周恭帝年齡太小,由宰相范質(zhì)、王溥輔政,禁軍軍權主要掌握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手中。
公元960年春,邊境傳來戰(zhàn)報,稱契丹和北漢聯(lián)合進攻,范質(zhì)和王溥商議之后,派出趙匡胤帶兵抵抗。趙匡胤先派出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帶先頭部隊過黃河,然后自己親率大軍出征。
大軍到達距離京城不遠的陳橋驛時,突然發(fā)生了兵變。一天夜里,一些中層將領和士兵偷偷商量,認為自己拼命地打仗,幼小的周恭帝也不會知道他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長官趙匡胤做皇帝。
于是,他們把想法告訴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并亮出了刀子威脅。趙匡義和趙普“被迫”同意了大家,一方面讓大家穩(wěn)定軍心,另一方面派人聯(lián)絡留守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第二天清晨,士兵們叫醒睡夢中的趙匡胤,將準備好的黃袍批到他的身上,高呼“萬歲”,請點檢做天子。趙匡胤最開始“固拒之”,但將士們堅持,他“度不得免”,便答應了做天子。
趙匡胤發(fā)布了一系列命令,然后帶領大軍回京城,在內(nèi)應石守信、王審琦的配合下,拿下了京城,舉辦了正式的登基儀式,建立了宋朝。陳橋兵變看似偶然,實際上則疑點重重,仔細閱讀史書和一些重要的宋人筆記,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事件,并非是偶然發(fā)生,而是蓄意謀劃。
1.第一個疑點,如前文所說,陳橋兵變的起因,是契丹與北漢入侵,趙匡胤北上抵抗,那么,當年契丹和北漢真的有入侵嗎?
我們查閱脫脫所著的《遼史》,并沒有發(fā)現(xiàn)在公元960年元旦,有進攻宋朝的記載。而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宋史》中,也是記載傳鎮(zhèn)州、定州傳來契丹進攻的消息,具體進攻何處,多少軍隊,有沒有交戰(zhàn),并沒有記載。
而且,如果契丹真的在進攻,那么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后,怎么敢不去北上抵抗契丹,而是直接回京城?而且趙匡胤完成登基儀式后,也沒有再派兵去邊境抵抗契丹。
此外,派遣趙匡胤帶兵北上,是王溥極力勸說范質(zhì)決策的,而據(jù)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所著的《龍川別志》所記載,王溥早已私下投靠了趙匡胤,他是故意讓趙匡胤帶兵出京城,以便發(fā)動兵變。蘇轍離宋太祖時期并不遙遠,因而他的說法可信度較高。
2.第二個疑點,在陳橋驛兵變的時間前后,趙匡胤的親信均處于關鍵的位置。
趙匡胤帶兵駐扎在陳橋驛時,手下的將領,都是他值得信賴的部下。而且,在串聯(lián)將領、士兵起事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胤、親信謀士趙普,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陳橋的部隊絕對服從趙匡胤,而與趙匡胤關系稍為疏遠的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早在趙匡胤還沒有離開京城時,就被命令帶領先頭部隊提前出發(fā)。在陳橋兵變發(fā)生之時,慕容延釗身在黃河北岸,而陳橋驛在黃河南岸,慕容延釗根本無法阻止兵變。
另外,留守京城的大將大抵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如殿前司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審琦,二人是曾經(jīng)和趙匡胤結拜的“義社兄弟”,正是他們做內(nèi)應,趙匡胤的軍隊才能不費吹灰之力進京城。
3.第三個疑點,事變發(fā)生后,趙匡胤的迅速反映。
盡管史書中說趙匡胤最初是不肯答應做皇帝的,但他的反映卻異常的冷靜,行事有條不紊。
黃袍加身后,他馬上頒布了三條紀律:不得侮辱周恭帝、太后和群臣,不得騷擾京城百姓,不得搶劫國庫。然后,他一方面派出心腹潘美,回京城告知宰相等大臣事變發(fā)生,另一方面派出心腹楚昭輔保護家屬。
布置完這一切,趙匡胤才帶領大軍回京城。一個正常的臣子,在突然被擁立稱帝時,一定會情緒激動而驚慌失措,然而趙匡胤沉著冷靜,把一切事宜安排得妥當,如果不是早有計劃,是很難做到這樣的。
4.第四個疑點,趙匡胤對于不合作勢力的強硬態(tài)度。
陳橋事變并非后周所有大臣都有參與,事變發(fā)生后,一些大臣選擇默認妥協(xié),或被逼妥協(xié),而仍有頑抗到底的,則被冷酷無情地鎮(zhèn)壓。
趙匡胤回京城當日,另一位禁軍高級將領,侍衛(wèi)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知道以后,立馬從皇宮返回家中,準備組織軍隊反抗??墒?,他還沒來得及召集人手,趙匡胤的親信殿前司散員指揮使王彥昇,便帶兵追到韓通的家中,殺死了韓通。
殺死韓通后,趙匡胤徹底控制京城的軍事,接下來就是要獲取后周重臣的支持。趙匡胤派士兵把宰相范質(zhì)、王溥帶到殿前司公署。
起初,范質(zhì)還是表現(xiàn)出后周忠臣的氣節(jié),質(zhì)問趙匡胤,先帝(周世宗)待太尉您像親兒子一樣,現(xiàn)在尸骨未寒,您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趙匡胤則是痛哭流涕地說,我深受先帝恩惠,現(xiàn)在是被將士們強迫的,已經(jīng)辜負了天地,又能怎么辦呢?
趙匡胤擺出一副無奈的樣子,然而他的手下,殿前司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環(huán)立馬拔出刀,威脅范質(zhì)說,“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質(zhì)看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而早就串通趙匡胤的王溥,也跪下拜天子,于是他也跟著拜下喊“萬歲”。
通過對以上疑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趙匡胤嘴上說稱帝是迫于無奈,但實際行為上,卻是精心策劃,安排妥當。
另外,把陳橋驛兵變放到五代十國的大背景下,也會覺得并不稀奇。大將發(fā)動兵變篡位之事,早已發(fā)生了不少起。后周太祖郭威,便是兵變上位,被手下撤黃旗披在身上,擁立為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是效仿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