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蝗災怎么辦?西北人當蝦米吃東南人卻不吃!
星星的軌跡
說到古代人是怎么對付蝗災的其實還是很有故事可言的,因為一般人覺得這個古代鬧蝗災好像非常的可怕,其實可怕倒是非常的可怕的,但是如果仔細想想的話,好像沒有那一個朝代是因為鬧蝗災滅亡的吧,所以其實受苦的還是下面的平民百姓了,那么在古代如果鬧了蝗災他們是怎么辦的?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南方北方其實大不一樣哦!
華夏文明實際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除了旱澇霜凍冰雹之外,老百姓最怕的可能就是蝗蟲了。這東西一鬧起來,那是鋪天蓋地,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但是不管怎么說,沒有一個朝代是因為鬧蝗蟲而滅亡的,因為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讓人欽佩,不但能想辦法消滅蝗蟲,還能把他變成一道美味。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蝗蟲曬干了可以當蝦米吃,只是東南人不肯吃,而西北人卻很喜歡吃——這可能是因為東南沿海地區(qū)很少鬧蝗蟲,當?shù)厝撕苌僖娺^大量的蝗蟲。
范仲淹的那篇文章找不到了,但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陳芳生(字漱六,浙江杭州市人)曾寫過一本《捕蝗考》,那里面引用了范仲淹的說法:“曝干可代蝦米,盡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憚不為?然西北人肯食,東南人不肯食,亦以水區(qū)被蝗時少,不習見聞故耳?!?/strong>
而明末著名理學家陳龍正的吃法就比較“野蠻”了:“蝗可和野菜煮食”。但是明朝人比較富裕,不大屑于吃蝗蟲,他們一般拿蝗蟲喂鴨子喂豬。崇禎年間嘉湖(還記得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候那句民謠嗎?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戰(zhàn)場)地區(qū)鬧蝗蟲,當?shù)厝司拖肓藗€辦法:抓蝗蟲喂鴨子,所以那一年嘉湖地區(qū)的鴨子都很肥美,而山里人不養(yǎng)鴨子,就拿去喂豬,一頭二十斤重的小豬吃了蝗蟲,十天就能增重達五十多斤。
其實人吃蝗蟲,古已有之。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生吃過蝗蟲,手下人害怕吃出毛病來(以為蝗蟲是上天派來懲罰百姓的),李世民回答:“我正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又怎么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敢吃?”一口幾個地狼吞虎咽,大家一看皇帝都吃了,咱們也別饞著了,于是大家你吃我也吃,人吃雞鴨也吃,蝗蟲最后被吃光了——可見吃光小龍蝦也是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很多朝代為了滅蝗,都出臺了獎勵辦法,比如一斗的大蝗蟲可以到官府換取一斗精米,小蝗蟲也能換一斗糙米,捉蝗蟲的收入比種地還多——當然,這得是富裕強盛的唐朝,要是到了宋末和晚清,那時候老百姓就只能自認倒霉了。
到了唐德宗李適貞元年間,把蝗蟲蒸熟去掉翅膀和小腿曬干,已經成了一種美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清朝,陳芳生在天津的時候,就看到那里的人不管是成年蝗蟲還是蟲卵,統(tǒng)統(tǒng)拿來蒸熟吃掉,而且自己吃不完的還能當做禮品饋贈親友。稍有經濟頭腦的人還能拿來賣錢,一斗蝗蟲能賣不少錢,不少人家像囤積大白菜一樣囤積蝗蟲,在冬天用油鹽爆炒之后,就是一道美味的下飯菜。而且這道菜還登上了大雅之堂:“今東省畿南用為常食,登之盤飱”。
其實蝗蟲再多,只是一種可以吃的小蟲子,只是過去的統(tǒng)治者不關心老百姓死活,這才讓蝗蟲肆虐,而當年愚昧的人太多,以為蝗蟲是“上天垂罰”,不敢抓也不敢吃。要是放在現(xiàn)在,別說大個的蝗蟲,就是小個的螞蚱,也被穿成串拿來下啤酒了,而六零后七零后的人,可能大多數(shù)都吃過蝗蟲,那確實是一道美味,不過它距離被吃成保護動物,估計也沒多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