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為何會修建鄭國渠?韓國也為秦國統(tǒng)一出過力
幾度溫柔
是不是被這個題目攪昏了?乍一看,今天要講的似乎是三個國家之間的恩怨,但是如果翻一下秦國歷史應該能猜到,其實就只有一個,韓國。這個韓國當然不是今天的韓國,而是我國古代周朝時期的韓國,歷史上韓國的出鏡率并不高,但是國家各種人才倒是不少,有聞名后世的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這兩個算是最有名的,而今天要說的卻是一個不那么出名的,韓國派往秦國的“間諜”。
韓國也和魏國一樣,分前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西周時期外加春秋初期,歷史資料同樣也是少得可憐,甚至比魏國還要可憐,作為一個諸侯國,就連第一任國君的名字都沒有。在東周時代開始,也就是周平王東遷之后十幾年,就被晉國滅掉了。不得不說,這個晉國在當時確實是很強大的,滅魏國,還滅了韓國,還沒有算上其他一些國家。晉國的強大到了什么地步呢?春秋五霸我們知道,指的是春秋時期五位霸主,注意,和戰(zhàn)國七雄不一樣,五霸是五位君主。雖然很多人評價五霸是不一樣的結(jié)果,然而在清代一位學者全祖望的評價里,晉國獨占四霸,不得不說,這樣的強大確實讓人望而生畏。
再回來說韓國。西周時期的韓國被晉國滅,但是不要緊,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后人,與魏、趙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雖然不再是從前的韓國,但是這兩個字至少又重新回來了。
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地盤是七國之中最小的,可是卻有讓其他國家都心生畏懼的“大寶劍”。沒錯,是真的大寶劍,韓國鑄造的劍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稱。此外,還有更加聞名于世的弩,在當時的情況下,韓國出產(chǎn)的弩射程在八百米之外,或許正是因為國土狹小,這也是韓國人想出來的沒有法子的法子吧,升級裝備,才能提高武力值和戰(zhàn)斗力。
可是這個韓國,在戰(zhàn)國后期國君韓桓惠王時,卻做過一件讓自己恨不能以死謝罪的事情。
我們已經(jīng)知道,韓國地盤最小,還有一點,它離秦國特別近,就算有裝備加持,戰(zhàn)斗力要和一步步強大起來的秦國比起來,還是不夠?;富萃趼劦搅丝諝庵酗h散的硝煙的氣息,整日憂慮,又沒有辦法。于是在某一日,召集自己的智囊團,有一個大臣想了一個辦法。因為秦王時常在國內(nèi)修建各種工程,因此韓國建議秦王再多建造一個,反正都已經(jīng)那么多了,再多一個也沒差,這樣可以借機消耗掉秦國的人力物力,如此一來不就沒有力量出兵嗎?
不得不說,這條計策實在是高明,高明到讓人覺得夠傻夠天真。想想看,韓國從國君到大臣都是這樣沒有長遠之見,韓國又還能有多少時日?
韓王一派欣喜的樣子,馬上就找到了一個叫做鄭國的人,派去秦國。鄭國抱著公文包,拿出一張張規(guī)劃藍圖,向秦莊襄王極力推薦自己公司的保險,哦不,工程項目,仔細思索之下,秦莊襄王覺得自己確實需要韓國公司的產(chǎn)品,于是雙方愉快地達成協(xié)議,鄭國前往關(guān)中之地修建水渠。
可是秦王畢竟不是傻子,當他發(fā)現(xiàn)這項工程耗時耗力耗錢的時候,馬上把推銷員鄭國抓了起來,刀都架在脖子上了,鄭國倒是從容自若。這項工程確實會消耗秦國國力,我一個韓國人,大老板指派我來做事,我總不能撂挑子,但是秦王細想,如果工程完成,到時候給秦國來帶的是什么,這些被消耗掉的,難道還怕補不回來嗎?如果我真的只是為了消耗國力,那在工程開工之后,您哪里還能再見到我?
或許鄭國是為了保命完成任務,或許是真的想要造福百姓,又或許是鄙視韓國國君這種作為,總之,水渠是建起來了,前后耗時十多年,可是建成之后,這十多年的消耗還算什么大事,不僅如此,關(guān)中之地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災年。為紀念鄭國,人們將水渠命名鄭國渠。兩千多年之后,鄭國渠依舊在運轉(zhuǎn),而且成為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
至于韓國,恐怕無論如何都再也笑不起來了,公元前230年,秦國鐵騎踏平韓國,韓國也成了六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